在西藏,有這么一群老人,只要提起他們的稱謂,人們便肅然起敬——十八軍老戰士。一聲號令,十八軍千里迢迢進藏,創造了西藏歷史上數不清的“第一”,第一條公路,第一個工廠,第一所高等學校……
出生在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石耶鎮青龍村的黃繼輝老人,就是其中一員。
“今天是個特別的日子,讓我們一起為老戰士賀壽。”2024年9月1日,在西藏民族大學附屬醫院的病房,十八軍老戰士黃繼輝迎來了他的第97個生日。醫護人員與老人一同唱起了“老西藏”們最喜歡的歌曲《東方紅》。
“1950年,我隨部隊進藏,1952年,集體轉業到藏干校(西藏大學前身),從此與西藏干部教育結下了不解之緣。”《東方紅》的歌聲讓黃繼輝老人精神一振,開始緩緩講述那段珍貴的記憶。
西藏和平解放初期,毛主席曾親自接見少數民族參觀團,黃繼輝就在其中。
為培養大批適應當時革命建設需要的民族干部,1957年,西藏工委正式決定在區外籌辦西藏的民族學校——西藏公學。
“1957年春,大批藏族學員陸續被送往甘肅山丹、蘭州及四川雅安、成都等地,當時,校址尚未正式確定,住地分散、干部缺少,又缺乏管理教育工作的經驗,各種渠道未打通,物資供應困難,籌建工作極其艱難。”黃繼輝作為西藏公學籌備組工作人員一同來到陜西,開始籌辦西藏第一所高校。老人對當時學校選址時的困難歷歷在目。他說,后經實地考察蘭州、寶雞、西安、四川等地,或因校舍問題、或因交通問題、或因氣候問題都沒能確定,最后確定咸陽原西北工業大學為新校址,隨后分散在各地的師生陸續向咸陽新校址集中,結束了居住不定、分散辦學的狀況。
西藏公學的第一批學員,年齡從13歲至30歲不等。“當時有很多從牧區來的小學員不會用筷子,也不習慣睡床。從學生健康情況出發,學校要求干部與學生同吃、同住、同勞動。”作為當時生活教員兼后勤工作人員的黃繼輝說,“于是給學員曬被子,帶他們洗澡、理發、看病等都是我們的工作內容。”
經過一年多的籌備,1958年9月15日,西藏公學在陜西咸陽舉行開學典禮。說到這里,老人臉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他說,那一刻仿佛自己又打了一場勝仗。
西藏公學建成后,西藏工委指示,要重點解決學校吃、住等急迫問題。于是,西藏公學本著勤儉辦學的方針,一邊抓生產一邊抓教育,干部學生不僅在勞動中得到鍛煉,也為學校解決了辦學難題。
黃繼輝老人介紹說,不僅如此,學校還與附近的工廠、人民公社開展聯建工作,組織師生到農村幫助夏收和秋收,與當地群眾建立起深厚的友誼,也讓他們更加了解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加強了各族群眾間的交往交流交融。
“我們長期與西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戰斗,他們就是我們的親人。”黃繼輝和同事們不僅是教員,更是民族團結的踐行者。特別是黃繼輝所處的后勤崗位,在堅持不浪費的原則下,還想辦法照顧各族干部的飲食習慣,開清真餐廳,赴西藏采購酥油、牛羊肉等。
“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全院師生舉行了熱烈的慶祝活動。我們總結教學改革經驗,于第二年初出臺《1966年—1970年發展規劃》。”黃繼輝回憶道。
同年,西藏公學正式更名為西藏民族學院,從單一的干部培訓學校轉向綜合性民族高等院校,成為西藏干部和人才的“搖籃”。
改革開放以后,西藏民族學院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逐步擴大辦學規模,增設相關專業和學科。2003年,西藏民族學院成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標志著學校的教學和科研水平達到了新的高度。2015年,經教育部批準,西藏民族學院正式更名為“西藏民族大學”,進一步明確了學校的辦學定位和發展方向。
此時,黃繼輝老人已離開工作崗位,但他的心卻從來沒有離開民大學子。退休后的他經常給離家的孩子蒸一碗熱騰騰的雞蛋羹,煮一口香噴噴的“土巴”(面粥)……
“我吃公家的住公家的,人自然就是公家的。”這是老人經常說的一句話。
走進黃繼輝的家,老人的臥室門上掛著一副門簾,上面繡著“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字樣。聽黨話、跟黨走,正是老人一生的寫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