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我們見到茶巴朗村村委會主任旺堆時,他正從村里的衛生室走出來。此前不久,這個位于西藏自治區拉薩河畔的小村莊——拉薩市曲水縣曲水鎮茶巴朗村,剛剛組織了村民們進行體檢,工作人員正在錄入大家的體檢信息。在茶巴朗村村委會的會議室,我們與旺堆聊起了這個村子的發展和人們身邊的變化。

圖為旺堆 攝影:王茜
“在我十一二歲的時候,我的一個兄弟去世了。當時他發著高燒,情況不太好。但是那時候交通不好,出門只能靠走路和坐船,我媽媽背著他走了十多公里,雇了一個牛皮船去縣里尋醫,耽誤了病情。又因為醫療條件不太好,家里也窮得很,所以沒來得及救活他。”回想起少年時的悲傷記憶,旺堆感慨萬千。“看看現在,十多公里開車很快就到了,就算不去縣里,我們村里就有醫務室,買藥看病方便得很!”
“小時候父母以種地為生,除了去世的兄弟,家里還有5個兒子,生活很拮據。最常吃的是糌粑,其它的確實沒有了,因為我們這邊耕地面積也不大,一般都種青稞小麥,也不種菜。有時候還需要做一些手工,比如皮具包包啦茶袋啦,拿到其他地方去換糧食,我們還曾經向鄰居家借糌粑來吃。過年過節的話,可能會買一點肉。那會兒的衣服是媽媽做的氆氌,用的是自己家里的羊毛,但并不是每年都能有新衣服。一般都是給大孩子穿,他穿不下了,就把衣服給小的穿,再一個個次第往下傳。”
吃飯穿衣尚能勉強解決,但是讓旺堆和百姓們最難以忍受的是吃水問題。在他的記憶里,村子附近有一個吃水的水源,離家一公里左右,需要大家背水。“很多人要天不亮就去河邊背水,來回跑幾趟才夠家里用。那時水也沉桶也沉,這是個體力活,到了冬天,有時鑿開薄冰才能取水。但是附近只有這一個水源,幾十戶人家只能吃這個。2010年,村里也能打井吃水了,但要排隊打水。2014年,家家戶戶通了自來水,擰開水龍頭就有干凈水啦!”

圖為村里的自來水 攝影:王茜
1985年,村里實施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村民的生活條件逐步改善。在旺堆記憶里,2003年村里通了電,2004年農村公路也修到了家門口。路通了,有車來往了,村里變得熱鬧起來了,與外界的聯系頻繁起來。
“當時我們村附近就有一所小學,課程設置很多,語文、數學、藏語文什么都有,老師也很好。只是生活上需要自己想辦法,自己帶飯、撿柴火,然后同學們輪流煮茶。我知道,年滿16歲就可以去生產隊工作。我在家中排行老二,哥哥在拉薩上學,爸爸在外工作,媽媽一人在家主持家務,家里有很多困難。于是我就退學了,在家里幫忙。爸爸很重視我們的學習,哥哥就是在他的督促下堅持上學,后來當了老師。爸爸一直想讓我復學,他和哥哥一直跟我說‘沒事,你去上學,國家給辦的學校好’……但我已經三年沒上學了,就沒有再去。”回憶起這段經歷,旺堆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笑。他感激父母不計成本支持孩子們學習,這一家風也影響著他自己的小家庭,如今,旺堆的兒子完成學業已經工作,女兒也考上了大學。“現在村里孩子們都能上學,學校非常好,如今的孩子們太幸福了。”
“路修通了,交通方便了。我結婚后要掙錢養家,就借錢買拖拉機去拉薩打工,后來又回家組織團隊打漁為業,那時有專門的公司收魚,很多銷往內地,還是比較掙錢的,有一年差不多掙了兩萬多。”旺堆說,自己也在那時經歷了從打漁到做“村官”的“職場生涯”轉折。當自己被推舉參加村里工作時,也猶豫過,但是父親跟他說“這是黨和政府、人民群眾相信你”“要為人民服務,這個才對,你一定要干好”。他就抱著學習的心情走上了村里的工作崗位,并暗下決心好好干。

圖為曲水鎮茶巴朗村便民服務站 攝影:王茜
說起村里的變化,旺堆非常自豪。“這村里的變化大啊,是黨帶著大家一起努力得來的。縣里幫我們搞養殖時,我召集群眾開會商量,大家開始哪里放心?都說不行。我們慢慢做工作,告訴大家政府在幫我們,給我們補貼,我們一定先學。黨員先帶頭養,再動員群眾,后來養殖了有400多頭牛,老百姓家也都建了牛圈,養不同品種的牛,也有羊。慢慢地,我們的牛越養越好,非常受歡迎。后來,村里建了合作社,專門開辟地方集中養殖,有公司主動前來收牛,百姓增加了收入。我們還參加拉薩的育種比賽,最好的牛能拿5萬元獎金,大家非常自豪。”

圖為幼兒園食堂 攝影:王茜
“現在國家政策好得很,老百姓有錢了,有工作了,房子越來越寬敞明亮,生活越來越好,教育不發愁了,養老也有保障了。我們村的衛生室,有六七位醫生。旁邊就是幼兒園,設施也很齊全,還有專門的食堂。現在,村里還準備新建一個老年活動中心。村里的老人們都說,我們現在年齡大了,要是再年輕十歲就好了,國家給的好政策這么多,我們還想多享受幾年。大家都說:‘這是誰的恩情?是黨和國家的恩情!’”(中國西藏網 記者/王茜 馮重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