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中國杉木育種的搖籃”:一片野嶺荒山變綠水青山
中新網南平8月24日電 (鄭江洛)“林場這幾十年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據今年75歲高齡的洋口林場原場長李壽茂回憶,他70年代剛到洋口國有林場時,沒有通電也不通車,住的低矮的房子,土墻瓦片,甚至要與雞鴨同住。
福建省洋口國有林場地處福建省北部的“中國杉木之鄉”順昌縣和延平區境內,經營總面積10.53萬畝,其中有林地9.69萬畝,森林覆蓋率92%,活林木蓄積119萬立方米,是中國杉木中心產區的核心區。
8月20日,“洋口國有林場杉木育種科研團隊”被授予“八閩楷模”榮譽稱號。近日,記者隨“洋口林場杉木育種科研團隊”先進典型集中采訪報道團隊到福建省洋口國有林場進行探訪。
“當年我們是一邊搞林業生產,一邊建設基礎設施。”李壽茂是洋口國有林場第六任場長,1970年分配到林場,工作至2005年退休。
那時,他和三十多名工友,一邊開荒、種樹,搞好林業生產。一邊挖地基、挑石頭、打土墻,建造新房。
李壽茂說,水稻一年兩熟或者三熟,而林業不同,一個周期就要二十幾年,這意味著“杉木育種的工作要通過幾代人,一棒接一棒的干下去。”
60多年來,一代一代的“洋林人”持續開展杉木育種科研與推廣應用,至今收集嫁接保存了4000多份杉木種質資源,并在全國率先實施第四代遺傳改良,使中國成為世界三個有能力進行林業苗木第四代遺傳改良的國家之一。林場先后被國家林業局確定為“國家杉木種質資源庫”“首批國家重點林木良種基地”“國家林業和草原長期科研基地”。
“育種改良不僅能夠縮短成熟年限,提高畝產量,木材的品質也更好。”據福建省洋口國有林場科技科科長葉代全表示,杉木之于林業的重要性,相當于水稻之于農業一樣。杉木育種工作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杉木不僅是優質的建筑用材、裝飾用材,也是優質的紙漿用材,是中國南方特有的用材樹種。種質資源是林木育種的基礎,是國家戰略資源之一。
葉代全介紹,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通過遺傳改良工作,林場陸續建成1至4代杉木種質資源庫累計1124畝,收集、保存各類優良種質材料4132份。建場以來,林場累計生產杉木良種4.9萬公斤,生產的良種培育苗木60多億株,向江西、廣東、四川等15個省區持續提供良種,累計推廣杉木良種造林3000多萬畝,由遺傳增益產生的經濟價值可達千億元人民幣(下同)。
“來林場之前,我就是在家里種點田,生活很苦,連溫飽都沒有,現在生活好多了。”順昌縣洋口鎮道吳村村民鄭安忠告訴記者,他十多年前還是村里的貧困戶。
2008年鄭安忠來到林場應聘林場職工,至今在林場從事種植杉木苗、施肥、打藥等苗木管護工作,現在的年收入達到了四、五萬元,還在近城郊區買了房。
鄭安忠坦言,現在有了穩定可觀的收入,生活有了盼頭,未來想在林場繼續做下去。
福建省林業局副局長林旭東介紹,近年來,林場通過合作經營,吸納村集體分散林地7980畝,每年為周邊村民提供營造林生產、種苗生產、森林保護等各類就業崗位1200多個,增加村民務工收入近1800萬元。(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