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征程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作者:汪三貴(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但我國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較大,尚存在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等問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離不開鄉村振興,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202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財力保障都要轉移到鄉村振興上來。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和現實依據。首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要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逐步縮小城鄉差距,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其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進度和質量成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旨在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與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息息相關。
發展現代農業是產業興旺最重要的內容,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農業的發展重點在于通過產品、技術、制度、組織和管理創新,提高良種化、機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標準化、制度化和組織化水平,從而推動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的轉型升級。推進農業現代化要依靠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的引領,要根據不同產品的特點進行適度規模化經營,發展社會化服務,解決小規模生產效率低、收入少的問題。要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第一產業為依托,延伸產業鏈,發展農產品精細加工,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文化體驗、健康養老等新產業新業態,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增加農民收入來源。
生態宜居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鄉村建設中的具體體現,要整潔村容,完善村內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保護自然,適應自然。要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保護鄉村景觀和鄉村生態系統,治理鄉村環境污染,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支撐點。
鄉村振興,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要促進鄉村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事業發展,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遵規守約、尊老愛幼、鄰里互助、誠實守信等鄉村良好習俗。要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并充分借鑒國內外鄉村文明的優秀成果,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努力實現鄉村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融合。
要加強和創新鄉村治理,提高鄉村善治水平,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安定有序。要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深化村民自治實踐,建設平安鄉村。
生活富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體現廣大農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致力于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沒有鄉村振興和農民富裕,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就難以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生活富裕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中心任務。要努力保持農民收入較快增長,不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