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蒼山面向洱海,如何講好碧水藍天的故事
“每當看到洱海都忍不住感慨,幸好這里的環境得到了治理,要不然就無緣這樣的美景了!”自從成為大學生宣講團的一員,大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高玉菡就開始研究如何講好“大理洱海生態環境保護”的故事。
查閱資料時,高玉菡被歷史圖片震驚:曾經的洱海,是周邊居民生活廢水污水的“匯聚地”,成片的藍藻、垃圾飄在水面,污染非常嚴重。如今,洱海湛藍一片,每天有環衛工人進行水藻打撈,煥然一新。這是怎樣做到的?
高玉菡把目光鎖定在村民何利成的身上。她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何利成早年以打魚為生,洱海保護工作開展以來,他多次轉換身份,開過客棧,做過田間管理員,前幾年還開始承包土地種植綠色有機稻米和油菜,成了生態環境保護與綠色發展相結合的轉型代表。”
在她看來,何利成的職業轉變都與洱海生態環境保護系列政策息息相關,“這些年來,經過治理污染、生態搬遷、環境修復等舉措后,洱海終于在人們的努力下重現往日的美麗”。這樣的故事,成了大理大學大學生宣講團樂于講述的鮮活案例。
大理大學大學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會會長鄭朋娟介紹,宣講團隸屬于研究會的一個部門,自成立以來,很多學生站上了宣講的舞臺。“包括生態文明、鄉村振興等時事熱點,都是我們在理論宣講中要涉及的選題。要讓不同專業的同學愛聽,進而理解背后的理論內涵,我們就要下功夫把故事講得生動、貼近生活。”
楊佼鐮是講述大理生態環境保護故事的“行家”。在他的講述中,不僅有蒼山洱海的生態保護、古生村村民的環保故事,還有在云南舉辦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等內容。
楊佼鐮小時候就跟隨父親見到了塔克拉瑪干沙漠防沙固沙的工程,參與過植樹造林活動,這讓他對生態保護十分感興趣。他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大理與家鄉新疆的環境完全不一樣了,生態環境保護和生物物種多樣性是這里最明顯的特征。”
古生村位于洱海邊,是一個已有上千年歷史的白族傳統村落。“萬古生春”四字牌匾立在古生村村口,它是如何煥發新生機的?
楊佼鐮前后二三十次實地走訪古生村,和村支書、村民、環衛工人等深入了解,拿到了大量的一手資料素材。
“所有人都在強調一個關鍵詞‘變化’,這也是我在宣講中最想告訴大家的。”楊佼鐮說,洱海從臟亂差重新回歸碧水藍天,每個人都看到了治理帶來的變化,“生態好了,旅游環境就好了,吃上旅游飯,居民的收入自然也高了,形成了良性循環,也回答了綠水青山為什么是金山銀山”。
融入“生態+”理念,以農耕為主的古生村也迎來了產業發展機遇。楊佼鐮在調研中了解到,“現在,古生村打造了綠色農業基地,種植生態大米、生態蔬菜等,不僅對土地污染小,真正做到了生態保護,還實現了經濟增收”。
“不只是古生村,我們還去到雙廊生態長廊、大理機場附近等,去考察海東環境保護,真正了解整個洱海流域的生態文明建設,這都是我們宣講內容的‘寶藏’。”楊佼鐮說。
在鄭朋娟看來,大理有天然的自然資源,用年輕人的語言把理論知識講得通俗易懂,是宣講團成員一直努力探索的。“有的同學會在宣講時配一首大理本地的傳統音樂,也會模仿當地村民的說話語氣,講他在采訪過程中對方的表情,這些細節都是同學們自己去調研、實踐得來的結果,再把理論知識融入其中,就不會太枯燥了”。
一次在大理北三縣(洱源縣、劍川縣、鶴慶縣)調研宣講時,鄭朋娟在講到保護生態文明時,問一名村民:“為什么大理不允許種大蒜了?那現在種什么?”當村民回答“大蒜污染土地,我們改種萵筍等作物”后,她繼續引導說:“為什么種植大蒜收入更多,反而不能種了?從長遠看,這兩年不再種植大蒜后,土質明顯變好了,新的作物收成就會長久保持,并且天更藍了水更清了,這就是‘兩山’理論和綠色發展理念。這樣他就很容易理解了”。
遇到不理解“為什么古生村要改種水稻”時,她會解釋說:“一方面自己家可以吃,另一方面,稻花飄香時,游客會前來打卡拍照,無形中帶動了消費和旅游業。比如,可以在洱海邊賣炸洋芋,增加自己家的收入。良好的生態環境才能更好地促進我們的經濟發展。”
宣講團指導教師、大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副書記張卓梅說:“大學生宣講團成立之初的定位是首先服務專業學生成長成才,功夫花在‘前端’。講什么內容,要靠宣講團成員自己去發掘、領會和不斷打磨,如何講得生動,也需要不斷地一遍遍訓練。”
“今年,我們帶領學生走進洱海、走進古生村,挖掘生態文明建設的故事,也是第一次嘗試把本地的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作為當地教育教學資源融入宣講團要講述的故事當中。”張卓梅表示,結合自身的優勢和地方的資源,思政課要形成自己的特色,這樣才能更加可持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孟佩佩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