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記,您能不能留下來呀?”
4年前的冬日,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曲松縣寒風卷雪,曲松鎮下洛村的幾十位村民,徒步趕到縣城,圍著即將結束兩年駐村任期的村第一書記張曉敏,眼里滿是不舍。“好,我留下來!”張曉敏回答。母校吉首大學“扎根基層、服務社會”的育人理念,早已化作她在雪域高原上的每一步履職足跡。
如今,張曉敏仍在曲松縣堆隨鄉擔任副鄉長。她在駐村日記里寫道:“學校的每一次社會實踐都在教我們把‘小我’融入‘大我’。”
在吉首大學,這樣的故事不是個例。每年暑假,湖南湘西的山村里總有吉首大學學子的身影:或圍坐在石桌旁教孩子們讀課文,或跟著導師蹲在田埂上教農戶剪枝,或穿梭在社區里記錄居民需求——這些鮮活的場景,是吉首大學“精神—能力—素養”三維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生動注腳。
“基層建設特別需要能吃苦、干實事的年輕人,通過學校的系統培養,我們要讓學生帶著‘品德好、能力強、吃得苦、后勁足’的特質走向社會。”吉首大學黨委書記廖志坤的話,點明了學校的育人初心。
自2013年起,吉首大學打破傳統“學科閉環”,從教知識轉向育能力,系統訓練學生扎實的學科專業、溝通表達、創新創業和跨界融合能力,讓育人理念融入每一堂課、每一個項目、每一次實踐。
“唐老師的課從不枯燥!”這是學生們對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唐石的評價。講有機化學時,唐石總愛穿插名人趣事、生活案例,把抽象的知識講得通俗易懂。他還多次帶學生參加學術會議,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學科前沿。
吉首大學美術學院2011級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生王云龍,現任山東省新泰市酒臺村黨支部書記。在王云龍的帶領下,酒臺村脫貧致富,成了遠近聞名的“辣醬村”,村民日子越過越紅火。他在給學弟學妹的信中寫道:“老師教的不只是知識,更給了我們敢想敢干的底氣——把根扎在需要的地方,就能長出枝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