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見到黃河了!”25日,“行走中國·報道中國”海外華文媒體甘肅行來到位于青藏高原東端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見到黃河時,華文媒體代表們紛紛發出感嘆。

6月25日,海外華文媒體甘肅行采訪團在瑪曲縣歐拉鎮歐強村黃河沿岸阻沙林帶治理點采訪。九美旦增 攝
黃河發源于青海,成河于瑪曲。黃河環繞瑪曲全境433公里,有久負盛名的“天下黃河第一彎”,被譽為“黃河之腎”,是黃河上游重要水源涵養區和生態功能區。在藏語中,瑪曲就是“黃河”的意思。
在20世紀90年代,瑪曲草原沙化問題一度突出,沼澤面積減少近2/3,補水量下降近三成,水源涵養補給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嚴重受損。為此,官方開展了系列生態治理與修復舉措。今天走進瑪曲,放眼望去滿是綠色,夏季是瑪曲最美的季節,山花盛開,遠處蜿蜒的黃河靜靜流淌著。
在瑪曲黃河特大橋東側,瑪曲縣自然資源局高級工程師馬建云拿著瑪曲黃河生態治理對比圖向大家介紹說:“1997年我剛來這里工作的時候寸草不生是一片沙灘,2022年4月份我們通過整治沙丘、覆土,種植山生柳灌木以及一年生和多年生的混合牧草,到8月時這里就已經郁郁蔥蔥了。”

6月25日,圖為航拍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阿萬倉濕地。九美旦增 攝
馬建云在瑪曲縣從事治沙工作已有27年,27年來他奔走在尼瑪鎮、歐拉鎮、河曲馬場等黃河沿線重點區域。據他介紹,自2012年治沙以來,瑪曲縣探索出了一套適合當地的沙丘治理技術模式,即“整地+植灌+草方格+施肥+土質改良+人工種草+圍欄”。
截至目前,該縣累計治理沙化土地37.19萬畝,治理“黑土灘”型退化草地122.52萬畝,草原植被蓋度達98.4%。當地土地持續沙化的趨勢基本得到控制,沙化面積不再增加,趨于穩定狀態。
2021年,為期3年總投資50億元的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啟動,對礦山、森林、草原、濕地等進行系統修復。瑪曲是受益地之一。
通過集中連片綜合治理,當地治理區植被得到明顯恢復,優良牧草比例和草原初級生產能力大幅提升。瑪曲草原向黃河補給水源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出境水量十年增六成。
“看到原本光禿禿的沙地,一點一點長滿了綠草,心里不要說有多開心了。”馬建云說,如今他每天仍然在各項目點檢查病蟲害,做草原植被的鞏固提升工作。馬建云的微信名叫“守護者”,他的愿望就是在有限的工作時間里盡自己所能守護好這片草地。
“世界各地華僑華人對于母親河的感情都是很深厚的,今天是我第一次來到黃河發源地,看到這里的生態這么好,能夠想象當時治理工作的艱辛,十分感動。”巴西巴中通訊社副社長嚴佳說。

6月25日,圖為海外華文媒體甘肅行采訪團拍攝瑪曲非遺彈唱。九美旦增 攝
隨后,海外華媒采訪團一行走訪了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阿萬倉濕地,在廣袤的草原上聆聽藏族民歌彈唱和格薩爾說唱,感受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
此行是馬達加斯加《中非日報》主編許海媚第一次來甘肅,一路走訪甘南州多個縣市到此,她表示,沒有想到甘肅的地貌如此之豐富,更沒有想到在大西北也有濕地。回去后會用筆觸將這里生態治理的故事講給馬達加斯加的讀者,讓更多人了解瑪曲如何確保這一河清水向東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