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美 氣象新 日子甜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巡護馬隊行進在三江源腹地。陳有鈞 攝/光明圖片
奔跑在三江源的野牦牛。樊向珍 攝/光明圖片
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的冬格措納湖。付洛 攝/光明圖片
“近兩年來,首批國家公園生態系統功能持續恢復向好,三江源國家公園實現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整體保護,藏羚羊種群恢復到7萬多只……”8月19日,在第二屆國家公園論壇上,三江源國家公園交出亮眼成績單。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中華水塔”,是亞洲乃至世界孕育大江大河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具有極其重要的水源涵養功能,是我國重要的淡水供給地,每年為18個?。▍^、市)和5個周邊國家提供近600億立方米的優質淡水,是數億人的生命之源。
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五個方面的中國特色,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如何通過國家公園建設,在生態保護優先的前提下,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不斷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增強當地農牧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探索的重要課題。
作為全國首批、面積最大的國家公園,三江源國家公園在自然生態系統整體保護、科研監測體系建設和社區協同發展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青海最美的季節,記者走進三江源國家公園,親身體驗國家公園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
生活在國家公園里:生態保護成行動自覺
早晨5點多,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黃河鄉村民扎西匆匆吃了幾口糌粑,和往常一樣,帶上干糧,踏上巡護之路。
瑪多,藏語意為“黃河源頭”。20世紀80年代,由于長期超載放牧,瑪多草原開始退化,氣候也變得惡劣。為讓草原恢復生機,瑪多縣開始實行嚴格禁牧,扎西也放下牧鞭,從核心保護區搬了出來。
“裸露的土地沒有牧草覆蓋,到處都是鼠洞……”談起過去的場景,扎西言語中透著痛惜,“雖然搬出來了,但我很掛念這片草原,主動報名成為生態管護員,這是我參與生態巡護的第7個年頭?!?/p>
從家中出發,騎摩托車到自己負責管護的區域,盡管需要兩個多小時,但他樂此不疲?!安匾绑H、藏狐變得常見,有一次我距離藏狐不到100米。野生動物多了,這是生態變好的表現啊!”扎西說,今年自己已經52歲了,只要能走得動,就會堅持巡護,保護家鄉。
“放牧就是巡護,轉山就是監測,轉湖要看鳥,見到動物就記下?!边@是三江源生態管護員們巡護時常念的口訣。如果有人問:“你為什么要參與生態保護?”他們會這樣回答:“草原是我的家,雪山乳汁養育了牧人,山間小溪匯成江河,滋養著萬物,成群的野生動物來牧場做客,我的草場就是它們的家……”
三江源的居民以藏族為主,千百年來生活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歷來有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歷史和文化傳統,這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發揮本土文化在保護生態和環境管理中的積極作用,三江源國家公園通過設立生態管護員公益崗位,讓1.7萬多名牧民群眾走上生態管護之路。
活躍在國家公園各個村落,致力于推行生態環保理念的環保者們,同樣是三江源生態保護的重要力量。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協會秘書長貝·東周群培便是其中一位。
在貝·東周群培看來,“推行環保,首先要讓牧民群眾了解,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健康生活。環保已經融入三江源居民的日常,保護生態的動力越來越強勁”。
在貝·東周群培和同事們努力下,“零廢棄”生活的理念逐漸在三江源興起。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措池村坐落于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多年來,該村村民堅持清理水源地垃圾,巡護野生動物,阻止盜獵行為,監測雪山雪線,還成立了雪豹監測隊、攝影隊。
“我們在措池村選擇了30戶零廢棄示范家庭,幫助他們恢復傳統生活用具,放棄使用塑料和一次性制品?!必悺|周群培介紹,為推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和同伴們挨家挨戶進行科普宣講,把垃圾的危害和如何進行垃圾分類明明白白講給牧區群眾,引導大家轉變觀念。
如今,在措池村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幾乎不見一片垃圾,而貝·東周群培和同事們的目標遠不止于此——預計三年內,在9個鄉村中300戶生活在水源地的牧戶實現“零廢棄”,影響更多人加入進來。
智慧國家公園建設:為生態保護提供智力支撐
在海拔37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什么樣的草才能茁壯成長?如何放牧才能在保護草場的同時讓牛羊肥壯?已經退化的草原如何恢復植被蓋度……
三江源國家公園草地面積廣大,高寒草甸、高寒草原是最主要的類型。因此,在生態保護中,草地保護至關重要。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生導師張振華多年和青藏高原的“草”打交道,她已經記不清這是自己今年第幾次去三江源了:“為尋找適合三江源退化草地修復的生態草種和近自然修復技術,我們在曲麻萊縣葉格鄉選擇了四塊長期監測和研究樣地,未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和極度退化,這代表了草原退化的四級梯度。”
七八月是三江源最美的時節,草長鶯飛,沉寂了一個冬天的草場開始返青,這也是張振華和團隊最忙的季節?!胺N下的草籽長得怎么樣需要定期監測,它適不適合在三江源生長,修復技術到底實不實用,都需要進行科學研判。”張振華介紹。
8月19日,長江源冰凍圈水文與生態環境綜合科學考察在青海啟動,中國科學院西北研究院唐古拉山冰凍圈與環境觀測研究站站長何曉波帶領團隊,以多型無人機為平臺,搭載機載激光雷達、機載電磁波探地雷達以及高速視頻流建模算法,在海拔5300米至6100米范圍內開展冰川全域地表地形掃描、流域尺度多年凍土活動層厚度測繪、高寒山區河川徑流量測量等工作。
“植被生態好了,動物生態才能好。植被生態靠的是什么?”何曉波頓了頓,接著解釋,“靠的是水是否能夠在適當的時間出現在適當的地方,因此冰川、凍土等冰凍圈要素的變化會直接影響長江源區水源涵養功能和高寒植被生態環境,我們的監測工作就是要堅守在冰天雪地,保護綠水青山?!?/p>
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原濕地生態系統,我國面積最大、全球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遺產……有人將三江源形容為“科研的沃土”。的確,三江源發育和保持著原始、大面積的高寒生態系統,廣泛分布著冰川雪山、高海拔濕地、戈壁荒漠、高寒草原草甸,為開展科學研究提供了取之不竭的養料,生態科研也為智慧國家公園建設提供了科技支撐。
《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2023—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將建設科技支撐平臺作為未來開展的重點工作之一?!兑巹潯诽岢觯瑢@三江源水源涵養機制研究、高原生態保護恢復與重建技術研究、旗艦物種及重點保護物種生物學研究等重大課題開展研究,進一步提升國家公園的智慧化管理水平。
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打造特色生態產業體系
“我們村的牦牛,在2022年玉樹州牦牛評比大賽中是第一名!”見到記者時,曲麻萊縣葉格鄉紅旗村黨支部書記鬧布才讓,從手機中調出獲獎證書的照片,一邊展示一邊說。
地處三江源腹地的曲麻萊,山水林草湖等并存,為牛羊的生長提供了優良的牧草、清潔的水源。2011年,為保護好三江源的自然資源,紅旗村成立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確立了“劃區輪牧、合理載畜、整合資源、多種經營”的發展理念,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畜牧經濟可持續發展。
“我們村現在養著1.4萬多頭牦牛和7000多只羊,合作社僅今年的分紅就達180多萬元?!濒[布才讓說,發展生態畜牧業讓牧民群眾實實在在享受到了生態保護的“紅利”。
端起“生態碗”,吃上“生態飯”的,還有家住玉樹州雜多縣昂賽鄉的桑周,世代以放牧為生的他,如今又多了一個身份——生態接待向導。
昂賽鄉屬于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是世界上雪豹密度最高、種群生存狀況最好的區域之一,野外觀察愛好者形象地稱其為“大貓谷”。2019年,昂賽鄉獲三江源國家公園授權,啟動昂賽自然體驗特許經營試點,包括桑周在內的22戶牧民成為生態接待家庭,輪流接待來“大貓谷”進行自然體驗的客人。
“生態接待每年能為我們增收近兩萬元,再加上生態管護員的固定工資和放牧、挖蟲草的收入,一年能掙10萬多元?!鄙V芨锌拔覐臎]想過,這世代居住的山谷,還能為我們帶來收入?!?/p>
桑周生活的改變,恰是三江源農牧民群眾因保護生態獲得實惠的一個縮影。生態環境變好了、日子越過越紅火,是他們的共同感受。
如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三江源國家公園和當地農牧民群眾正在用行動作出回答。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三江源國家一級野生動物數量持續回升
目前三江源地區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物多樣性持續提升,雪豹、藏羚羊等重點保護的國家一級野生動物種群恢復、數量回升。[詳細] -
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遇見藏羚羊守護者
可可西里地處三江源國家公園,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藏羚羊重要的棲息地。每年5月至7月,來自青海三江源、新疆阿爾金山、西藏羌塘的雌性藏羚羊會遷徙到可可西里卓乃湖,待產仔后再攜幼仔返回原棲息地。[詳細] -
三江源,一部生態文明建設“教科書”
經過五年多的試點探索和一年多的建設實踐,為全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積累經驗和國家公園建設提供示范,在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詳細] -
解碼三江源頭的“詩與遠方”
2023年玉樹傳統賽馬會暨三江源生態文化旅游節成功舉辦,有著1300年歷史的“活態文化”玉樹傳統賽馬會,讓世界再一次看到了玉樹的驚艷。[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