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南交通大學援藏教師攜手西藏大學“珠穆朗瑪博物學家”團隊組成聯合團隊,奔赴珠穆朗瑪國家公園核心區域的日喀則市定日縣崗嘎鎮,開展“國家公園全國青年學校——2025青年社會實踐”系列活動。此次活動以國家公園自然教育與野生動植物調查研究為主題,在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和西藏大學工學院師生支持下,通過“自然教育宣講、珍稀物種調查、震后社區發展”三項活動,為新時代國家公園自然教育與社區協同發展探索創新路徑。
圖為實踐團隊成員與村民在崗嘎鎮合影
西藏大學“珠穆朗瑪博物學家”團隊成立于2024年,是一支朝氣蓬勃的大學生青年團體,以保護宣傳高原野生動植物、助力國家公園生態與文化和諧發展為初心,成員涵蓋建筑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等多個專業師生,并跨學科與生態學等專業保持緊密協作。此次與北京林業大學、西南交通大學攜手,是該團隊首次在珠穆朗瑪國家公園開展自然教育實踐活動。
遙望珠峰:開啟國家公園社會實踐新篇章
珠穆朗瑪國家公園作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國家公園,園區內擁有極高山生態系統、山地森林生態系統、灌叢草原生態系統等多樣生態類型。獨特的自然條件孕育了多刺綠毛蒿、密葉紅豆杉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也成為雪豹、藏野驢、黑頸鶴、喜馬拉雅塔爾羊等珍稀動物的棲息地。

圖為實踐團隊成員拍攝珠穆朗瑪峰(左)與卓奧友峰(右)
“珠穆朗瑪博物學家”團隊依托豐富的生態保護研究經驗和社區參與實踐,深入珠峰腹地,圍繞自然教育和社區調研開展系列活動。團隊不僅面向村民舉辦了主題鮮明、內容扎實的宣講會,還實地走訪社區,探索傳統村落與野生動物的共生關系。
逐夢雪域:打造全齡段共融自然教育新格局
自然教育在珠峰腳下展現出全新的樣態。此次活動并未局限于單一的課堂講授,而是深入社區、走進田野,通過宣傳手冊、互動視頻和體驗游戲,讓不同年齡的群體都能在雪域高原的自然懷抱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理解與收獲。

圖為團隊成員與村民面對面交流
在崗嘎村,老人們通過口述歷史分享自己與黑頸鶴、雪豹等動物的故事,將古老的生態智慧傳遞給年輕一代;孩子們在志愿者的帶領下走進濕地和草甸,辨認羽毛、追蹤足跡,第一次近距離感受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密聯結;青年和中年群體則在生態座談中熱烈討論,如何在保護雪山冰川和草場的同時,實現村莊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課堂上,“小時候的崗嘎村”“保護知識快問快答”等互動環節讓學生們踴躍參與;宣講中,中年村民圍繞民宿經營與濕地保護的矛盾展開深入交流,青年大學生則以數據圖表和案例分析闡釋生態補償和綠色轉型的意義。這些跨年齡段的互動表明,自然教育已經從單向度的知識傳授轉變為全齡段共融的互動模式。

圖為小朋友分享黑頸鶴在村中“跳舞”
深耕鄉村:共探震后和諧共生新格局
團隊成員深入崗嘎村、熱曲村、貢達普村等地,與村民面對面交流定日縣6.8級地震震后恢復重建情況,重點關注地震對生產生活的影響、濕地保護、野生動植物認知等問題。村中的災后重建工作正在有條不紊進行,一排排抗震性能更強、功能更完善的新居已拔地而起。在住房重建的同時,各項民生保障措施同步落實。
村莊緊鄰318國道,公路帶來旅游紅利的同時,也讓濕地生態面臨更大壓力。在發展與保護中,當地展現出多元探索與活力:村民自發組織清理濕地垃圾,統一使用環保農資,政府定期開展生態科普講座,使生態理念逐漸融入日常生活。

圖為團隊成員拍攝到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
文創賦能:讓雪域生態價值觸手可及
在雪山腳下,自然教育與文創創新的融合,為生態保護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珠峰印象》收錄珠峰杜鵑、珠峰火絨草等珍稀物種,以精美手繪和簡要文字呈現,成為游客與學生的隨身“口袋書”;以雪豹、黑頸鶴、藏羚羊為原型的IP設計走進課堂,為青少年帶來更直觀、更具趣味的生態認知;“生態教育游覽地圖”清晰標注崗嘎自然教育基地、濕地觀察點和雪山科普廊道,為游客和研學群體提供直觀指引。

圖為當地學生正在進行壓花作品制作
與此同時,團隊將植物標本制作和壓花工藝引入自然教育課堂,孩子們在親手采集和制作書簽、掛件的過程中,把雪域的色彩與紋理留存于日常生活。一個個小巧的作品,不僅是手工藝,更是人與自然聯結的橋梁。它讓生態保護理念在潛移默化中深入人心,也讓雪域高原的生態價值以更生動的方式走進千家萬戶。
援藏力量:共繪雪域自然教育新篇章
本次活動的帶隊教師正是一位來自西南交通大學的援藏老師。作為生態文明教育的推動者,他將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生態保護經驗帶到珠峰腳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復雜的科學知識轉化為村民和學生都能理解的故事與案例。在他的引領下,青年團隊的宣講緊密結合珠峰特色,既有對雪豹、黑頸鶴等物種的科普解讀,也有植物標本、壓花手工的實踐體驗,讓不同年齡群體在參與中找到歸屬感。
此次實踐活動以自然教育為主線,連接了社區、村落、學校與游客,在全齡段共融的生態課堂、傳統村落保護的調研探索、文創賦能的創新嘗試以及援藏力量的共同參與下,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雪域高原的實踐路徑。(中國西藏網 通訊員/朱慶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