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定日縣發生6.8級地震。天災無情人有情,災區群眾的安危冷暖,始終牽動著黨中央和全國人民的心。
在突如其來的災害面前,“中國式速度”掀起重建浪潮,“中國式團結”匯聚四面八方力量,“中國式溫暖”讓每位受災群眾安心、暖心。大災面前,各族群眾以抗震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的火熱實踐,生動詮釋了“各族群眾親如一家”的濃厚情誼,共同譜寫了一曲民族團結、共克時艱的壯麗贊歌。

圖為定日縣災后重建現場
自災后恢復重建啟動以來,來自四川、甘肅、青海、云南等祖國各地,漢、藏、回、彝、哈尼等20余個民族的5.4萬余名建設者與志愿者,操著不同鄉音、身著不同民族服飾迅速集結。歷經兩百多個日夜的艱苦鏖戰,截至8月15日,2578套安全舒適新居拔地而起,12139名受災群眾入住新家,在“世界屋脊”共同創造了一項彰顯中國力量、中國速度、中國精神,閃耀著中華民族大團結光芒的偉大壯舉,在雪域高原鑄就了一座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的豐碑。

圖為定日縣百姓與建設者們在一起
“我們始終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堅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各方面、全過程,大力實施‘四大工程’‘六項行動’,持續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和創建工作,為建設美麗幸福西藏,共圓偉大復興夢想凝聚力量?!倍ㄈ湛h民宗局局長普布加拉介紹道。
重建,本身就是一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實踐課。從奠基到交付,各個民族的兄弟姐妹,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用勤勞的雙手、質樸的情誼和堅定的信念,共同為這片土地注入新的生機與希望。

圖為定日縣災后重建施工現場
定日縣措果鄉黨委書記蔣進忠是一名哈尼族的干部。地震發生的第一時間,他帶領鄉里黨員,奔赴抗震救災的第一線。如今,他依然奔波忙碌在災后重建施工現場,協調解決各類問題。他說:“災后恢復重建啟動以來,鄉里各族干部群眾擰成一股繩,爭分奪秒、全力以赴投入到重建家園攻堅戰。如今看到群眾滿懷喜悅之情搬進新家,我們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在定日縣長所鄉森嘎村,上海建工項目部的漢族黨員徐松濤同志,像呵護希望一樣照料著一棵楊樹苗。看著它在高原頑強抽枝發芽,他深情地說:“樹能扎根成活,象征著各民族同胞在黨的陽光下,像這棵樹一樣,根連著根、心貼著心,在雪域邊疆共同成長、共享繁榮。”

圖為定日當地群眾慰問建設者
在拉孜縣繁忙的工地,藏語、“川普”、“甘普”和諧交匯,不同民族的工人們共同鉆研技術難題,分享家鄉故事,在勞動間隙互學簡單的問候語?!拔覀円矔趟麄円恍┖唵蔚臐h語,完全不會因為語言不通影響施工。”來自四川的劉師傅笑著講述與藏族、彝族工友協作的默契。
在拉孜縣彭措林鄉謝雄村,在工地從事多年的陳師傅正手把手傳授小工格桑次仁鋼筋制作技藝?!拔覀冎饕獜氖落摻罟ぷ?,能為當地群眾傳授技術,感到十分高興。我們在施工過程中,當地群眾也經常給我們送一些甜茶、酥油茶和美食。各族群眾相互幫助、相互依靠,就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陳師傅介紹道。

圖為定日縣災后重建施工現場
跨越千山萬水的援建之情,在朝夕相處、并肩戰斗中,化作了血脈相融的骨肉親情,民族團結之花綻放在雪域高原。當各族群眾共同站在親手建成的新房屋頂,仰望迎風招展的五星紅旗開懷大笑時,汗水澆筑的情誼,已升華為新時代“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恢宏樂章。
如今,受災群眾已開啟幸福新生活。在定日縣長所鄉森嘎村新房交付現場,和煦暖陽灑滿嶄新潔白的藏式小院。隨著喜慶的鞭炮脆響,施工方項目經理鄭重地將象征希望與安定的“金鑰匙”交到受災群眾代表手中。曾日夜奮戰的工人們來自天南海北、不同民族,此刻整齊列隊。村民們手捧潔白的哈達、醇香的青稞酒與寓意吉祥的“切瑪”五谷盒,將最深沉的謝意獻給這些血脈相連的“親人”。項目經理攙扶著年邁的藏族老人邁過嶄新的門檻,動情地說:“從澆筑第一車混凝土到交付鑰匙,我們爭分奪秒,拼的是對黨的忠誠、對人民的責任,更是對民族團結誓言的堅定守護?!边h處,各族兄弟姐妹手挽著手,身著節日的盛裝,在莊嚴的國旗下,跳起歡快的鍋莊,定格成一幅其樂融融的民族團結畫卷。
目前,定日、拉孜、薩嘎、定結等受災縣建成的新居全部嚴格按照“八度設防、綠色建筑”國家標準建設,配套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同步交付使用,兌現了莊嚴承諾。
今年正值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這片經歷過創傷的土地,如今煥發出勃勃生機,正是為自治區慶生的最佳獻禮。定日,將再次出發!(中國西藏網 編輯/趙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