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巷里的五星紅旗正順著秋風慢慢舒展,博物館的紅色展柜前已悄悄聚起駐足的人群,校園廣播里的愛國旋律比往日更添幾分清亮——國慶的氣息就這樣漫過街角,裹著歡慶的暖意,也帶著回望歷史的肅穆。
在喜迎國慶的濃厚氛圍里,“中國紅”成為最美風景,我們以多種方式表白祖國、祝福祖國,更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深深觸摸一個民族的精神年輪。那些曾被戰火淬煉過的愛國精神,正通過節日的儀式感,完成跨越時空的對話。
抗戰烽火:愛國精神的生死淬煉
烽火歲月淬煉的精神內核,被時光釀成了民族最醇厚的底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孕育出偉大抗戰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而這精神從來不是書本里的抽象文字,它在無數仁人志士“以命護家國”的壯舉里,融在千萬普通人“危難顯擔當”的抉擇中,成為抗戰年代里最鮮活、最滾燙的愛國注腳。
它是“以血肉筑長城”的決絕。淞滬會戰中,姚子青率六百壯士在寶山城與日軍展開殊死搏斗,死守寶山城七日七夜;狼牙山五壯士頑強阻擊日軍,最后高呼著革命口號縱身跳崖,用生命踐行了忠誠與擔當,更成為紀念塔下永不褪色的精神豐碑。
它是“平凡人的非凡選擇”。愛國精神,從來不是少數英雄豪杰的專屬,而是千千萬萬普通人在關鍵時刻,源自內心深處的本能抉擇。戰地記者方大曾,懷著對國家的熱愛和對真相的執著,毅然深入前線,用鏡頭記錄下戰爭的殘酷與人民的堅韌;抗戰女英雄李林,懷胎三月卻依然沖鋒在前,用生命踐行了“甘愿征戰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的誓言……
這種于絕境中奮起、在危難時堅守的勇氣,更是對“國家”概念的詮釋——當外敵入侵,山河破碎,個體生命便無條件融入民族存亡的洪流,以一己之軀,捍衛家國的尊嚴與安寧。
正如張伯苓在南開大學開學典禮上的振聾發聵之問:“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愿意中國好嗎?”這“愛國三問”,激起的不僅是千名學子的熱血,更是一個民族在危亡時刻的集體覺醒。
和平年代:愛國精神的當代踐行
和平年代,硝煙不再,但愛國精神從未褪色,而是以多元姿態換了表達。
在科技攻堅的前沿陣地,愛國精神化作無畏的勇氣與持久的定力:科研人員們直面技術壁壘的重重封鎖,憑借著“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堅韌,懷揣著“中國必須自主”的堅定信念,在科技戰場上為國鑄劍;在文化創新的舞臺上,愛國精神則化作對民族根脈的守護與對時代審美的融合,讓古老文化煥發生機,讓民族精神薪火相傳:李子柒借助短視頻向世界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質樸與美好,故宮文創讓沉睡的文物煥發出新的生機,《三體》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向全球傳遞著中國的想象力與智慧……這些創新實踐,讓“愛國”具象為能觸摸、能感知、能共鳴的文化力量。
從科技攻堅的“為國鑄劍”,到文化創新的“為民族鑄魂”,和平年代的愛國精神,早已融入每個人的日常選擇與時代擔當:它是戍邊軍人的巡邏、是社區志愿者的值守、是建設工地上的身影……今日國人的每一份奮斗,都是民族復興路上的堅實步履。
愛國精神:民族復興的永恒動力
在當今時代,愛國精神的傳承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形勢。
隨著文化市場的繁榮發展,一系列爆款紅色影視劇如《覺醒年代》橫空出世,它們以生動的敘事、鮮活的人物,將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徐徐展開,讓無數觀眾尤其是年輕一代,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輩們為了國家和民族,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愛國情懷。與此同時,紅色文旅熱也悄然興起,從嘉興南湖的紅船到井岡山的革命根據地,從延安的窯洞到西柏坡的舊址,人們紛紛踏上這些承載著歷史記憶的土地,在實地探訪中感受革命先輩們的奮斗足跡,汲取愛國精神的力量。這種線上線下相結合、寓教于樂的傳承方式,讓愛國精神以更加鮮活、生動的姿態走進大眾的生活。
“傳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而團結奮斗!”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鼓舞人心,催人奮進!而國慶的深意,或許就在于讓每個仰望紅旗的瞬間,都記起這份強盛的來路:那是浸潤著精神力量、由無數人接續奮斗鋪就的復興征途,更是我們邁向未來的底氣所在。
當我們在晨光中仰望國旗,或許該想起張伯苓的那三問:“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愿意中國好嗎?”這三問,穿越九十年時空,依然在叩擊著每個中國人的心靈,讓我們銘記:
愛國,是血脈中奔涌的本能,是恒久堅守的信仰,是扎根于當下和未來生生不息的力量。(中國西藏網 文/張藝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