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活動缺乏趣味 童心被忽視“童趣”打折扣
社區廣場被充電樁霸占,兒童玩耍時不得不給汽車讓行;花園圍欄設計成箭頭狀,好看卻暗藏危險;社區里的運動設施不適合孩子,開展的活動也不受孩子歡迎……2021年,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等23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增加社區兒童“微空間”,開展兒童友好社區建設。然而,記者近日走訪本市近10個社區,發現很多社區在細節設計上并未充分貫徹“適兒化”理念,兒童友好社區的建設依然任重道遠。
家長 孩子要給汽車“讓行”
周六一早,家住西城區陶然亭街道的小學生瑞瑞和朋友相約,去陶然亭公園滑旱冰。瑞瑞的父親劉先生說:“我們家長也得跟著早起。其實小區里本來規劃了兒童活動空間,小廣場挺寬敞的。可惜兩年前小區改造,廣場逐漸被汽車占據了,孩子們想活動一下,只能去公園。”
據了解,劉先生居住的社區有10余棟居民樓,原本有兩處小廣場可供兒童玩耍,其中一處位于小區中心,四周種著綠樹花草,生機盎然。然而,如今這里卻成為電動車的“領地”,兩排電動汽車充電樁前停著正在充電的汽車,還有十幾輛電動自行車也插空停在充電樁旁。
王女士是社區里的老住戶,她說:“原先,我們一幫老人也喜歡搬個板凳,坐在小廣場旁邊聊天,還能順帶看著孫子孫女玩。現在肯定不能讓孩子來了,一方面是不時有車經過,怕小孩子跑跑鬧鬧不留神,發生危險;另一方面,這么多電動自行車停得歪歪扭扭,一不小心就會被絆倒。”
小區另一處小廣場被侵占得更嚴重——約20平方米的空場上,塞進了好幾輛電動車,還擠下了兩輛老年代步車。僅剩的空隙里,居然還擺放著一堆閑置花盆。
孩子 “沒的玩”只好宅在家
“在社區里沒什么可玩的,偶爾小廣場有活動,都是我爺爺奶奶去參加。”家住東城區的小朋友樂樂不愛下樓玩,“我們社區里組織的活動,基本是給大人安排的,我唯一能參加的就是撿垃圾,實在沒意思。”
住在廣安門周邊的張先生表示:“每次和我兒子說,你下樓去找小伙伴玩會吧,他都不樂意。問他為什么,他就說樓下沒什么可玩的,不如跟家待著。”
張先生住在一個老社區,社區沒有安裝運動設施,人車也不分離,小花園空間有限。“孩子嫌棄跑不開,不愿意下樓。”他說,“以前小區里有一些運動設施,孩子們也會玩。可能考慮到不安全,后來這些設施都被拆除了。”
“沒意思”“沒的玩”,記者采訪過程中,聽到了不少小朋友如此抱怨。在他們看來,社區里缺少自己能參與的活動、能玩的設施。“只有學校有要求的時候,爸爸媽媽才會帶我參加一些社區活動,基本不用我動手,我只負責拍照片就夠了。這種走形式的活動,我不喜歡。”一名小學生說。
范例
從兒童視角開展社區改造
隨著本市持續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也有一些社區在“適兒化”改造中取得成功經驗。位于海淀區學院路街道的富潤社區有1061戶居民,18歲以下的有近500人。每天放學后,富潤社區西側的一處兒童活動場所就熱鬧起來,滑梯、秋千、蹺蹺板、彈簧搖馬等應有盡有,一片歡聲笑語。“我們在選擇設施時尤其注重安全性,防止孩子不小心磕碰發生危險。”富潤社區書記張俊華說,“滑梯轉角處、搖馬和蹺蹺板的扶手處,這些邊邊角角都特意要求廠家做了圓角處理。”此外,富潤社區還邀請兒童做“設計師”,了解他們想認識的植物、想在花園里做的游戲等,對社區花園進行了“適兒化”改造。
“社區是兒童生活、玩耍、逗留時間最長的場所,不能因為細節上的‘不友好’給‘童趣’打了折扣。”北京建筑大學未來城市設計高精尖創新中心副教授呂小勇說,社區中孩子活動空間不足,往往是因為空間資源沒有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例如,在一些老舊小區里,“僵尸”車棚、廢棄鍋爐房等占用了很大空間,“可以系統化梳理和統籌這些空間,通過改造為孩子們所用。”
針對社區“適兒化”改造,呂小勇建議,以安全性為主要原則,站在兒童視角看社區改造。要做到逢棱必圓、逢臺必坡、逢陡必緩、逢溝必填,在最大程度上保障社區兒童的安全。此外,要廣泛了解孩子們喜歡的游樂活動,為社區增添趣味元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