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人才蓄水池是怎樣建成的
一份專門針對青年科技人才的中央文件今年公布以來持續引發關注,這便是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和使用的若干措施》,其中明確提出,要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挑大梁”“當主角”。
青年強則國家強。把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已經成為共識。青年科技人才又被俗稱為“青稞”,要想讓“青稞”真正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生力軍,如何源源不斷地接續培養出足夠多的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就顯得尤為重要。
12月14日,在“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日”全國活動月暨中青科協成立30周年主題活動上,中國科學院原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一、二、三屆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以下簡稱“中青科協”)會長白春禮展示了幾張珍貴的照片,照片所定格的瞬間連接起了中青科協30年的發展歷程。
30年來,中青科協以青年科技工作者、高校學生為重點對象,致力于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服務青年人才成長和服務青少年科學素質培養,廣泛團結凝聚青年科技工作者。不僅匯集了一代代青年科技人才,更向下延伸,讓一批批青少年通過中青科協的各種活動嶄露頭角;向上延展,讓一批批青年科技人員走向了成熟,奮戰在科技自立自強的最前線。
中青科協正在建造“青稞”人才的“蓄水池”。
由點成鏈 讓“青稞”脫穎而出
為每一頭牛進行“牛臉識別”,讓每一畝耕地都能通過遙感衛星追蹤和定位……團吉林省委副書記董雅致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介紹吉林青年創業園中“孵化”的一家公司。
“吉林是農業大省,農民在參保時經常遇到‘無法精準’的問題,比如無法精準到哪一塊地或者哪一頭牛身上,這個青年創業公司所做的就是用高科技服務農業的事,也是我們園區優秀的企業?!倍胖伦院赖卣f。
據了解,吉林青年創業園是全國唯一一個由團組織建設的“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建筑面積2.06萬平方米,有97戶企業。
值得關注的是,這家“牛臉識別”企業的創辦者曾經參加過“創青春”全國青年創新創業大賽并獲獎。
青年科技人才接續成長的鏈條轉動了。
據了解,近年來,中青科協深入實施了共青團科技人才支持行動,充分發揮全國青聯、中青科協組織功能,形成了“青科獎”“青科創”“青科賽”“青科普”四大板塊的品牌體系。特別是通過舉辦“逐夢杯”中國青年芯片科技創新大賽、智能算法等專項賽,促進集成電路軟硬件、信息等相關技術和產品應用推廣,為“中國芯”“中國智造”注入了強大的青年創新力量。通過聯合舉辦“挑戰杯”“創青春”“振興杯”等青創賽事,推動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等區域聯動舉辦科技競賽,挖掘、凝聚、服務一批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和科創項目。
很多省份也把賽事當作發現“青稞”的陣地。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團安徽省委依托“挑戰杯”“創青春”等大學生科技創新賽事,打造了覆蓋創意、創新、創業等多層次、分階段的校內學生科技競賽品牌活動,鼓勵學生帶著研究問題持續探索,將研究發現轉化為科技競賽作品。團湖北省委則連續8年舉辦湖北省青年創新創業大賽,連續16年舉辦“湖北工匠杯青年技能大賽”,連續24年舉辦“挑戰杯”,為各個行業領域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了交流展示的舞臺,營造了青年科技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氛圍。
由鏈成網 更多“青稞”競相涌現
僅僅形成人才培養的鏈條還不夠。
“我們還要通過橫向和縱向人才舉薦的通道,建立青年科技人才庫?!眻F四川省委副書記任世強說,縱向打通省、市、縣三級共青團、青聯人才舉薦通道;橫向則打通相關職能部門、高校、科研單位的人才推薦通道。
上海也有類似的做法。團上海市委持續完善“青聯-青科協-雙創青年骨干庫”的三級組織吸納體系,在青聯換屆工作中,重點加強對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發掘、推薦和吸納,科技領域的青聯委員人數較上一屆增長近1倍;同時指導上海市青科協進一步完善制度機制建設,吸納233名來自科技創新創業領域的青年人才。
吸納人才對于大城市或經濟較發達省份似乎不是太大問題,但是對于西部地區、經濟欠發達或農村地區來說,則要廣開渠道,編織更加細密立體的人才收納“網”。
“我們通過舉辦‘江西省青年科技創新發展大會’‘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日’、海外學術交流論壇等活動建立交流平臺,圍繞江西省的重點產業鏈,持續吸納國內外青年科技人才。”團江西省委副書記胡振燕說。
為了把更多青年科技人才留在基層、留在鄉鎮農村,團吉林省委開始關注“科技小院”這個群體,“我們是農業大省,有不少‘科技小院’,而‘泡’在科技小院里的大多是青年教師和青年學生?!倍胖抡f,如果能把這些年輕人留在農村和鄉鎮,對于發展農業農村經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有很大的幫助,“去年吉林省出臺了《關于激發人才活力支持人才創新創業的若干政策措施(3.0版)》后,根據實際情況,很多地方也出臺一些措施和辦法,更多地留住青年科技人才?!?/p>
由點成鏈,再由鏈成網,更多“青稞”競相涌現。
打造良性生態 讓“青稞”無憂成長
人才聚集起來了,如何成長成了重中之重。
“初出茅廬的青年科技人員,資源少。”胡振燕說。
急人所急,幫助“青稞”成長就要從他們的需求入手。
任世強介紹,團四川省委在就業創業基金會設立1000萬元的“青創計劃科創小微企業創業支持基金”,為小微企業提供3萬-10萬元免抵押、免息、免擔保的創業貸款和20萬-100萬元創業支持“展業貸”;團山東省委也建立了“青創貸”綠色通道,加大對初創團隊和科技型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發放資金10億元,惠及青創項目1000多個。
除了提供急需的初創資金外,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不少省份還為“青稞”們打造了充滿溫情的成長環境,比如團山東省委的“青創齊魯大廈”,建立了“預孵化器(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全程孵化服務鏈條體系,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低成本、便捷的空間載體和“軟件”服務;團吉林省委的吉林青年創業園構建了“3+N”創孵服務體系,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眾創·孵化·加速”全鏈條孵化空間。
在如家般溫暖的環境里,青年科技人員可以享受到很多家人般的便捷服務。團北京市委介紹,在北京市海淀區,“青稞”們可以享有7×24小時空間使用服務、一年免費注冊地址服務、企業孵化服務、定期融資對接服務、“新青年科技成果直通車”小程序平臺等多項服務措施。
“無憂”意味著“更優”。解決了后顧之憂的“青稞”們迸發出了更強的提升自我的渴望。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很多地方也為“青稞”們提供了充分的培訓和提升平臺。比如,團江蘇省委實施了“U35”培育計劃,挖掘一批35歲以下有潛力的青年科技人才,長期跟蹤聯系,動態掌握他們的發展情況、現實需求,并與江蘇省委人才辦共同出臺專項培養計劃;團上海市委也出臺了科技青年35人引領計劃(簡稱“35U35”),即每年選取35名35周歲以內的科技青年,分別從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經濟主戰場、國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等戰略方向進行選取和培養,計劃開展至今,涌現出一批優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比如2021年入選“35U35”的王世權,自2016年歸國后創辦企業,2022年6月完成B+輪融資,市場估值超過了10億美元,企業成為智能機器人領域新晉的“獨角獸”。
適合“青稞”們成長的良性生態形成之后,“青稞”之間也成為“抱團”成長的同行伙伴?!安恢皇窃趯I領域方面的交流,還會交流青年人共同面臨的問題?!碧旖蜥t科大學教授、全國青聯委員、天津青聯常委艾玎說,現在青年人的壓力很大,大家交流可以幫助釋放壓力,“沒那么焦慮之后,可以好好做科研,好好帶學生了”。
30歲,對青年科技人才來說,正是“挑大梁”的當打之年;對剛剛“年滿三十”的中青科協來說,也正處于“而立”之年。有人說年輕就意味著無限可能,當青年與青年相遇,讓這種可能性無限延展,而這種延展也將成為更大的舞臺,使得“青稞”們真正踐行“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中青網記者 樊未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