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起去綠水青山里上課
光明日報記者 鄧暉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李晴
春回大地,萬物更新,一群嘰嘰喳喳的孩子躍動在上海植物園的盈盈綠意中。
“我任務卡找得最快!”“我找到的植物最多!”“我是我們組第一個舉手發言的!”……手持“九宮格探索任務卡”,孩子們先在自然導師的帶領下認識園區中的自然物,又來到附近的社區開啟自主探索之旅。短短半天,原來對灌木、蕨類、藤類植物一竅不通的“小毛頭”們分享起來竟頭頭是道。
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不斷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眼下,青少年自然教育正在各地蓬勃興起。通過將課堂“搬”進自然中,課本里的綠水耕牛、荷風竹露、麥覆隴黃成為身邊風景,一次次科學系統的觀察、記錄增強了孩子們對自然的認知,更讓他們開始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學會建立自然與人的聯結。
1.自然教育蓬勃興起
三月的一個周末,6歲的北京男孩坤坤和他的9位隊友在大地的復蘇中感受生命萌動。跟隨自然導師的腳步,他們在森林里探秘、觀鳥,還進行了獨一無二的自然藝術創作。孩子們歡欣不已:“你聞,空氣里到處都是小草萌芽的清香!”
8歲的女孩文文最喜歡的則是“植物園探秘課”:“那里有好多漂亮的花,老師會告訴我們那些花怕不怕熱、都喜歡什么!”
開在綠水青山間的課堂讓孩子們雀躍不已。如今,像坤坤、文文父母這樣為孩子選擇自然教育課程的家長正逐漸增多。相關數據顯示,自2019年首屆中國自然教育大會召開以來,參與各類自然教育實踐的受眾年均近千萬人次,各類自然教育機構迅速發展至近2萬家。
是什么點燃了家長和孩子們的自然教育熱情?
“我們的下一代是真正的網絡原住民。我很怕她在城市的高樓林立中喪失了對自然的感受力。”促使文文媽媽下決心帶孩子走進自然的是孩子對于周遭事物的淡漠:“她會問風雨雷電這些自然現象是怎么產生的,但覺得水龍頭一打開就嘩啦啦流水是理所應當;她知道大熊貓、金絲猴這些課本上的保護動物,卻會和同伴嘻嘻哈哈踩死小區里的螞蟻。”
這折射出曾一度“去自然化”的城市里“自然缺失癥”的蔓延。
由美國作家理查德·洛夫提出的這種現象,揭示了當代孩子在電視、電腦、網絡游戲、智能手機等高科技包圍中,喪失了與自然親近的本能,導致了一系列心理與行為上的問題,給教育者們帶來很大震撼。1990年以來,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做了自然教育的相關嘗試,如德國以法律形式規定“必須將教育作為森林公園的一項基本功能”、日本提出“充實青少年野外教育”等。
“在不同國家和地區,自然教育有不同的名稱。比如環境教育、森林體驗、野外教育、戶外探索等。概念雖然紛繁,其指向卻是一致的,都是呼吁更多人走進自然、認識自然,去認識一朵花、一只鳥,或是幾片苔蘚,去更深層次地了解生命、建立更好的生活態度。”北京市園林綠化宣傳中心主任馬紅告訴記者。
而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劉健看來,除了年輕家長對“自然缺失癥”的警惕之外,相關政策的完善也為青少年自然教育的爆發式發展提供了空間:“近年來,生態文明、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以及林草、旅游、教育等各類‘十四五’規劃,都對自然教育、自然體驗、自然游憩等做出了明確部署。加之‘雙減’政策的出臺,孩子有了更多自主安排的時間,這些都為自然教育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
2.在與自然的親近中學會柔軟與共情
春日里的北京西山國家森林公園生機盎然。半山腰的油松林經過疏伐變得舒朗透氣,野生的多花胡枝子、小葉鼠李、繡線菊等花灌木漸漸冒出了嫩芽。一條由廢棄木樁、樹皮、石子鋪就的800米長的自然觀察徑鑲嵌林間,沿途有“野花大搜索”“護林員小測驗”“鳥巢小座”等17個游戲項目,通俗易懂又充滿趣味。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的調研顯示,游客在此停留的平均時長達到了45分鐘。
“隨著生態建設步伐不斷加快,2022年北京森林覆蓋率已達到44.8%,豐富的生態資源不但為北京市民提供了高品質的綠色生活空間,也為自然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更多優質場域。”馬紅介紹,目前,北京已在200余個城市公園、森林公園、郊野公園和各類生態文明教育基地開展自然教育課程及活動。
蓬勃旺盛的需求催生出種類繁多的自然教育落地形式。
記者了解到,當前受到家長歡迎的自然教育類課程,有以夏冬令營形式開展的親子旅行,以農耕實踐、植物觀察等為主的戶外體驗課程,還有以博物館游學等為主的自然知識講解課程等。活動場地也從動物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自然保護地拓展到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園、專業營地等場所。
“中國自然教育目前正處于多方探索、百花爭艷的階段。”紅樹林基金會秘書長閆保華說。
這種探索與實踐也為青少年帶來了更豐富的成長情境。
參加了一段時間的自然教育實踐后,坤坤媽媽明顯感覺到,原來橫沖直撞的“小霸王”兒子柔軟了很多:“雖然經常提醒,但他之前還是會隨手亂扔垃圾,時不時揪片樹葉。現在不僅自己不這樣做了,還會勸說小朋友不要踩疼小草、不要隨意捕捉昆蟲。”
“人從自然中來,人的本性就是要觸摸大自然,觸摸泥土。青少年為什么喜愛自然教育?最直觀來說,因為自然教育好玩,有參與感、體驗感,容易產生成就感。而在和大自然的互動中,孩子不僅注意力會更加集中,還能收獲全方位的成長。”馬紅介紹,相關調查表明,那些更親近自然的孩子,更能表現出分享、合作、助人等積極行為品質,同時,他們的情感和行為障礙也更少。
3.融合發展是中國自然教育的必由之路
盡管是自然教育的“忠實擁護者”,但文文媽在幫孩子選擇相關課程時還是“踩了不少雷”。
“培訓機構、社區街道、公益組織都在做自然教育,看得我眼花繚亂,也不知道怎么甄別,只好看哪個離得近就去哪個。”文文媽告訴記者,她在“寶媽群”里面也看到過其他家長揭露不正規、不專業的自然教育機構:“交的是自然教育課程的錢,結果就是周末帶著小朋友去郊野公園做游戲,問起去過的公園里有什么動植物,孩子竟一無所知,學費不是白交了嗎?”
記者調研發現,在迅猛發展的同時,由于家長相關知識儲備不足、行業發展邊界缺失、師資不夠專業等問題,自然教育機構收費行為不規范、課程注水等問題也屢見不鮮。
“利益驅使下,確實有一些機構打著‘自然教育’的旗號,干著破壞自然的事情,帶孩子捕蟲、摘樹葉做標本等行為時有發生。”一位資深自然教育從業者告訴記者。
如何規范好剛剛興起的自然教育行業,使其進入良性發展的快車道,讓家長可以放心選到優質的自然教育課程?這成為當前公眾關注的焦點問題。
在馬紅看來,一堂好的自然教育課程或者活動,應具備資源、受眾和媒介三個要素:“資源就是與自然相關的動植物、地質地貌、水體、歷史人文等;受眾就是具有豐富社會多樣性的集合體,分為未成年人、成年人、老年人、親子家庭、特殊群體等;媒介既可以是自然解說員等有專業背景的人,也可以是牌示系統、自導式路徑、出版物、陳列與展陳、多媒體等新技術。進一步提升自然教育質量,既要不斷豐富自然教育環境,還要有更完善的設施和解說系統,有更有針對性的課程和活動。”
劉健認為,中國自然教育的基本問題、價值理念目前尚缺乏普遍共識,亟須提升公眾對于自然教育的科學認知:“在很多人眼中,自然教育就是一次鄉村游、親子游或是動植物科普游,因此在自然教育的選擇上也偏向于這些形式,但其實更應該注重的是通過人與自然的溝通,幫助兒童形成社會生活有效邏輯思維的教育過程與情感體驗。”
“我們調研發現自然教育從業人員的職業認可度、幸福感很高,但流動性很強,很多人只能在崗1~3年就‘跳槽’了。”閆保華建議,要進一步加強自然教育師資的選、育、留工作。
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教授黃宇則撰文呼吁,融合發展是中國自然教育長遠發展的必由之路:“需要進一步擴展行業領域,豐富參與主體,創新活動形式,更加緊密地與國家戰略需求結合起來,促進自然教育更好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