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浦口:“文化興農”探索共富之路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光明日報通訊員 姬尊雨
漫步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老山腳下佛手湖畔,后現代主義風格的四方當代美術館、極具中國本土文化特征的三合宅、靜靜“浮”于水面的水榭等24座由中外著名藝術家設計的建筑集群集聚于此,構成了獨特的四方藝術湖區。
地處長江北岸、南京西北部的南京市浦口區,林木覆蓋率達42.75%,持續多年保持全省第一,先后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中國天然氧吧”等榮譽,有著天然的區位優勢和自然資源稟賦,文化底蘊十分深厚。南京浦口連續兩年獲江蘇省76個縣(市、涉農區)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綜合排名第一等次第一名。以文化藝術引領、文化產業帶動,南京浦口正探索“農業+文化+旅游”創新融合發展模式,繪出一幅“文化興農”的秀美畫卷。
特色文化催生新興業態
“所有建筑都凸顯了一個特點,就是與浦口的生態環境融為一體,將藝術元素和本土文化融合的同時,提升了全區旅游配套設施?!逼挚谖穆眉瘓F相關負責人表示,四方藝術湖區承載了浦口區藝術展示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自2013年建成后,已成為建筑業內專家以及游客的藝術探索地。
四方藝術湖區展現的是浦口在文旅布局上現代化、年輕化的一面,而在不老村、響堂等由本土鄉村重新改造后的美麗鄉村,文化產業則十分“接地氣”。
不老村曾是老山腳下普通的小山村。近年來,利用老山生態資源和當地的村落風貌,在浦口區政府主導下,不老村從森林景觀資源、當地民俗文化、鄉村自然環境等方面進行升級。2019年,不老村入選首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傳統文化是一種紐帶,在鄉村旅游中,它不僅連接了本地文化和鄉村生態,而且以親子研學項目、民俗體驗項目等方式,讓更多人走進鄉村、了解鄉村?!弊鳛椴焕洗逶∶瘢烊势加?015年開始改造自家小院,在種植花花草草、修葺假山花亭,還在小院里成立了“不老居民俗文化體驗館”,這里可以體驗木版畫、活字印刷、手繪團扇、剪紙等傳統民俗項目。
以特色傳統文化賦能鄉村旅游,浦口的探索卓有成效。2022年,不老村與“金陵葫蘆張”張苗共同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葫蘆畫大師工作室,結合浦口區特有的大漆葫蘆工藝,打造了一批具有吉祥文化特色的文創產品。無獨有偶,為傳承好具有千年歷史的江浦手獅舞,浦口永寧街道建設了江浦手獅基地和鄉村大舞臺,打造手獅工坊,與位于浦口區的南京工業大學體育學院合作,共建江浦手獅的傳承保護基地和宣傳展示基地,以民俗文化助力鄉村旅游。
在人居環境不斷改善的同時,浦口區各鄉村內還集成了一批以高端民宿、精品咖啡館、手工藝作坊、老物件博物館為代表的新興業態。
集聚人才為鄉村發展出謀劃策
“一村一品”的浦口鄉村,是如何規劃布局的?這離不開浦口區首批上崗的19名鄉村規劃師的努力。
走進浦口區湯泉街道南部的孫壟子村,一棟棟民屋錯落有致,青磚黑瓦、舊墻斑駁。孫壟子村生態基底良好,但產業優勢不足,產業結構亟須調整?!叭绾我巹澖ㄔO一個‘留得住鄉愁’又有著良好產業結構的美麗鄉村?”受聘后,鄉村規劃師黃龍輝始終思考著這個問題。
經過文獻梳理、走訪調查后,黃龍輝將“破題”的關鍵放到了鮮為人知的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茶壺店遺址上?!巴ㄟ^活化利用茶壺店遺址的文化資源,打造‘陶鄉’文化符號,激發‘陶鄉’產業動能,促進文化傳承的同時,帶動鄉村旅游發展?!痹邳S龍輝的建議下,如今,走進孫壟子村,村內的屋舍墻壁上是一幅幅用舊磚廢瓦、閑置陶罐器皿等舊材料制作的鄉土景觀,別具一格。
一開春,浦口區江浦街道華光社區響堂的新村民就忙起來了。設計師陳衛新忙著策劃“鄉村講習所”的下一場沙龍;策展人萬俊試水自媒體直播,想幫村民們“帶帶貨”……一項“新村民計劃”,幫助響堂持續吸引來藝術家、設計師、創意品牌主理人成為新村民。新村民們深度參與村落改造、商業運營,持續挖掘鄉村文化,賦能美麗鄉村建設、基層治理升級和傳統農業轉型。
浦口鄉村還和高校建起了培育鄉土人才的校外課堂。2022年,浦口區聯合南京藝術學院打造“浦口鄉村振興·南藝文化人才工作室”,圍繞人才培養和精品創作在鄉村進行數字化轉化,并以此為“第二課堂”,組織學生開展教學和創作活動,培養鄉村匠人。
提升鄉村經濟附加值
在距不老村3.5公里外的響堂,村民們的致富之路要從一朵朵梔子花說起。“自打12歲起,我就開始賣梔子花?!贝迕駥O晉霞介紹,響堂種植梔子花已經有30多年歷史。每逢春末夏初,漫山遍野梔子花開,20來天的花季,全村78戶人家每戶的收益就能達到1萬多元。
從單純的賣花,到依托梔子花打造系列文旅產業,梔子花已經成為響堂的文化符號。
“響堂‘新村民’設計出了聯名梔子花花盒等熱銷品,為響堂帶來了發展新機遇?!比A光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楊曉玲說,原本售價5到8元的簡裝梔子花,包裝后可賣到30元。村里還和線上平臺合作,供應蘇浙滬區域近2萬把梔子花,線上銷售總金額約33萬元。
響堂文化興農建設還有一條啟示:“走”還是“留”,由村民自己決定。對有進城購房意愿的村民,社區會推薦其與建設方簽訂房屋租賃協議,實打實拿到租金收益。打算在村內就業創業的村民,社區則派專人輔導,對民房進行“包裝”,以民宿、農家樂等方式參與村里建設?!班l村一定要有原住民,這才是鄉愁所在。希望留村居住的村民,能在與藝術家和新業態的碰撞中學會致富本領?!睏顣粤嵴f。
2021年,響堂被授予南京市“我們的節日”端午文化傳承基地。依托端午節、梔子花、艾草等文化元素,響堂已連續舉辦兩屆“梔子花大會”,梔子花的文化招牌越擦越亮。文化賦能之下,浦口相繼打造老山國際文化旅游節、永寧金花節等節日,為文旅產業持續增色。
“2022年僅響堂一處,接待游客就已超過14萬人次,各類業態經濟收入近360萬元,40余位原住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浦口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圍繞“都市微度假”新風口,南京市浦口區正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露營經濟,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依托文化賦能提升鄉村經濟附加值,并引入互聯網思維打通線上銷售渠道,形成良性循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