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杭侃:合理化建設鄉村博物館 助推鄉村文化振興
“我國有大量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廣布在鄉村地區,它們的保護和發展問題也亟待解決,建設鄉村博物館是一類有效的探索路徑。”作為新當選的全國人大代表,長期奔走在文化遺產保護一線的云岡研究院院長杭侃在今年兩會期間,將提交進一步合理化建設鄉村博物館、助推鄉村文化振興的建議。
近年來,多地政府積極推動鄉村博物館建設。吉林、山東、浙江等地均紛紛扶持培育了一批類型多元的鄉村博物館。杭侃表示,“目前來看,這些鄉村博物館在保護在地文化遺產資源、以博物館的形態促進村民文化生活活動、加強共同認同和鄉村活力等方面,已經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但由于基礎薄弱、發展時間較短等原因,鄉村博物館運營狀況不佳,與鄉村之間的聯動也有待進一步深化。”
為此,他建議明確鄉村博物館定位,探索適宜發展路徑。鄉村博物館是鄉村文化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地文化展示的窗口。鄉村博物館植根于鄉村地區,規模小微,珍貴文物較少,通常不具備大型綜合性博物館的發展條件,無需照搬“大館模式”。在硬件條件要求上,應明確自身定位,突出優勢特色,采用更為靈活的要求,努力做到“小而精”,突出“一村一館一品”的地方特色,發揮在地遺產資源特色,貼合在地文化需求。
同時,地方教育、文化、財政等各部門應加強溝通協作,將鄉村博物館建設納入鄉村振興總體規劃布局,統籌協調相關工作,引導促進鄉村博物館、圖書館、村史館等文化設施協同發展,加強聯動,優勢互補。積極發展鄉村博物館志愿者機制,既能強化自身的專業化水平,也能加深博物館與鄉村社會之間的關系。尊重鄉村社會的基本特征,加強基礎調研,在村民的日常生活模式基礎上建設能為村民所用的博物館。
“要加大政策、資金傾斜力度,給予資源保障。”杭侃建議,市縣級政府可以利用中央補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資金,獎補結合。對鄉村博物館運行經費予以必要保障;鼓勵各縣區采取公建民營、民辦公助、政府購買服務、免息貼息貸款等多種方式,引導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鄉村博物館建設。
在他看來,中央及地方文物部門還應出臺鄉村博物館建設指南,明確鄉村博物館的建設、運營、服務要求,為鄉村博物館的發展提供適用的標準與規范;通過大館對口幫扶、開展統一人員培訓等,提高鄉村博物館建設水平和運營能力,形成長效發展機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