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揚州出臺“1+1+N”助企紓困政策 惠及市場主體超22萬家
人民網揚州6月8日電 (張玉峰)8日上午,江蘇省揚州市召開“1+1+N助企紓困在行動”系列新聞發布會,首場發布會通報了助企紓困政策的總體推進情況和下一步舉措。截至5月底,各類紓困政策,已經惠及揚州全市市場主體22萬多家,總金額近120億元。
今年以來,受疫情沖擊以及大宗原材料等生產要素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企業普遍面臨需求收縮、供給不暢、預期轉弱的“多重”壓力,特別是面廣量大的中小微企業和需要人與人直接接觸的服務行業,遇到的困難更多更大。
為了對沖各種不利影響,按照揚州市委、市政府“穩實體經濟,就是穩經濟基本盤”“為企業‘減負’,就是為經濟‘賦能’”“要把穩增長的重點,放在穩企業和穩市場主體上,放在用心、用情幫助企業解難題、渡難關,確保全市經濟發展穩、活力強、后勁足”“拿出‘真金白銀’,幫助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企業,包括個體工商戶,解決發展中的實際困難”等一系列工作要求,揚州市制定出臺了“1+1+N”助企紓困政策,目的只有一個:提振市場信心,穩定企業預期,護住經濟大盤。
據揚州市發改委副主任孫景亮介紹,第1個“1”,是指揚州市政府以29號文件形式,印發的《幫助市場主體紓困解難著力穩定經濟增長的實施方案》,也就是“揚州40條”。這40條措施,主要是針對國家出臺的關于促進服務業困難行業恢復發展、工業經濟平穩增長若干政策,江蘇省政府出臺的助企紓困40條政策,而制定的40條具體工作措施和實施細則。第2個“1”,是在疫情出現新變化,江蘇省政府出臺21條補充政策基礎上,揚州市制定的16條補充措施。“N”是一個不確定數,主要是以各個行業主管部門為主,結合各自主管服務的行業特點和企業需求,分別制定的專門支持商貿、文旅、物流和商務、中小微企業、民辦養老服務機構,以及金融支持政策等6大領域的具體措施。
初步統計,截至5月底,各類紓困政策,已經惠及揚州全市市場主體22萬多家,總金額近120億元。其中,在扶持資金兌付方面,孫景亮概括為四個字:一減、二退、三緩、四發。“減”,就是減免費用2.6億元,包括:減免房租超6000萬元、失業保險約1.2億元、工傷保險費約2000萬元、農民工工資保證金約650萬元、電梯等特種設備檢驗費約11萬元,減免擔保費用約6000萬元。“退”,就是暫退返還資金約4000萬元,包括:暫退旅游服務質量保證金約2600萬元,返還工會經費約1400萬元。“緩”,就是緩繳公積金55萬元。“發”,就是發放各類補貼近7000萬元,主要包括:發放各類人才項目資金約3200萬元,市級技術改造專項資金約2800萬元,出租車補貼約500萬元,交通規劃類研究經費320萬元,畢業生見習留用補助約60萬元,小微企業吸納畢業生社保補貼23萬元。
多措并舉集中助企走出困境。發布會上,揚州市稅務局黨委委員、總會計師張耀斌介紹,去年全年揚州市新增減稅降費33.3億元,“今年1-5月,僅增值稅留抵退稅這一新政就達到45.1億元,全年預計將達到百億元以上,今年的退稅減稅規模為歷史之最,充分顯示了各級政府助企紓困的魄力和決心。”張耀斌說。
揚州市國資委四級調研員方建中表示,截至5月底,所涉及的8戶市屬國有一級企業及其所屬57戶全資、控股子企業經過政策宣傳、全面排查、銜接對接、簽訂協議、免租公示等流程,已為1871戶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減免6007.49萬元,預計全年減免金額將超過1.2億元。
目前,揚州全市各地、各相關部門正全力推進“1+1+N”系列助企紓困政策的落地實施,確保政策從“紙上”落到“地上”,從“部門”傳遞到“企業”,不斷提高市場主體的獲得感和滿意度,為紓困解難、恢復發展注入“強心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