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祁陽綠肥還田為稻田注“營養”
中新網永州3月27日電(譚俊杰 何艷飛)紫云英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養土能手”,含有豐富的氮、磷、鉀及有機質。近年來,湖南祁陽市依托紅壤研究機構提供的科學依據在當地推廣“雙季稻+紫云英”輪作,種植面積達60多萬畝。
時下,在糧食主產區祁陽白水鎮綠肥還田項目區,紫云英花開正盛,中國農科院祁陽紅壤站的農業專家現場察看紫云英根瘤固氮情況,給農戶翻耕時間提出科學依據。
白水鎮種糧大戶楊伍桂種了800多畝稻田,三年前在農業專家指導下開始采用“雙季稻+紫云英”輪作模式,他發現綠肥還田能夠替代40%化學氮肥,遂降低農藥使用量,土壤肥力、通透性等狀況越來越好。
“使用綠肥不僅改善了土壤,還減少了化肥使用量,讓稻谷品質更好。”楊伍桂掰著手指算了一筆賬:種植普通水稻畝產稻谷500公斤,扣除成本,畝均純收入510元,種植有機水稻畝產稻谷400公斤,加工成有機大米出售,每公斤要增加2元以上的收益,畝均純收入逾千元,比以前翻了一番,且水稻生長周期長了,米質也更好。
位于祁陽文富市鎮的中國農業科學院祁陽紅壤站早在1982年就開始進行稻稻綠肥輪作、綠肥(紫云英)替代化肥效果和綠肥(紫云英)稻草還田效果定位試驗。
由于紫云英根部長有很多根瘤,就像一個個小小的“氮肥工廠”,能吸收空氣中的氮固定在植株體內,翻壓還田后紫云英可以把氮素養分釋放到土壤里,從而改良土壤結構。目前,中國農業科學院祁陽紅壤站經過長期研究,已積累土壤樣品超過20000份,觀測研究數據達160萬個,為南方稻田減化肥、減農藥提供了科學依據,保障農業實現綠色、高效、可持續發展。
“我們通過長期監測和技術推廣表面,綠肥還田能夠提升土壤肥力使水稻單產提高4%到6%,也是保持土壤健康的關鍵措施。”國家綠肥產業技術體系祁陽綜合試驗站黃晶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中國西藏網微博
中國西藏網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