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夢短劇的影視人,正在奔向有風的地方
中新網北京2月4日電(記者 任思雨)去年年初,劉亦菲、李現主演的治愈系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成為爆款,劉亦菲捧花頭像全網刷屏,本來就是熱門旅游地的云南大理更是迎來了一波又一波的新游客。
作為這部劇的粉絲之一,華策影視制片人劉子凡在追劇的同時開始思考——在“IP長短聯動”的戰略下,有沒有可能做一部衍生短劇,延續“有風IP”的影響力,講述一個同樣治愈而浪漫的故事?
被這個想法吸引的,還有導演王鱈魚和抖音。在過去的拍攝中,王鱈魚對自己的要求是,“絕不做迎合市場的那種雞架子劇”。而抖音也希望豐富短劇內容類型,以短劇延伸影視IP的生命力。看完《我的歸途有風》的前三集劇本,雙方決定接下這個挑戰。
于是,屬于“許有風”的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鏡頭一打開
“不管怎樣都要拍完”
“年假申請我現在就發,我要回四川!”掛斷主管的電話,許有風果斷買票回到了老家。
不久前,她還在一線城市的上市餐飲公司忙碌,厭煩的同事愛搶功又愛甩鍋,休息時間也讓大家不得安寧,但突如其來的一場意外讓許有風發現,原來同事并不是她看到的那樣,冷漠的職場也開始讓她質疑自己日常努力的意義。
職場壓力、返鄉焦慮……和許多當下的年輕人一樣,許有風面臨許多選擇和糾結。但同時,《我的歸途有風》保留了溫暖和希望的底色:回到四川的許有風,意外偶遇了青梅竹馬、一家百年川菜店的老板謝歸途,之后,他們聯手展開了新的事業。
但是,要在短劇的節奏下講述一個治愈的故事,它的創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去年9月起,制片人劉子凡就帶著編劇團隊開始故事創意的頭腦風暴,經過幾輪推翻和打磨,劇本最終在11月底完成。
跟以往長劇的制作規律不同,還沒開機,《我的歸途有風》已經預定抖音短劇春節檔。任務緊急,王鱈魚導演也調整了籌備安排,在開機前的勘景選景時,導演組、攝影燈光組、美術組已經在每一個場景內提前走戲、走調度,根據劇情設計鏡頭,規劃具體的布景陳設、思考道具細節,為之后的拍攝做更萬全的準備。
當備菜分類切好,調料也已經備齊,猛火爆炒,就從這一刻開始了。
去年12月底,《我的歸途有風》在四川正式開機,在主演龐瀚辰的印象里,第一天的拍攝,手里拿著的6-8頁紙戲份,堪比長劇里的10頁體量。而在以往的長劇里,6頁紙可能只有8-9場戲,短劇里的6頁紙可能就是十幾場戲。
這也意味著,演員需要在每場戲的表演中給到更精準的表演結果,才能完成這樣的效率。于是在每天的片場,龐瀚辰不僅要專注在當下的人物狀態,快速進入飽滿的情緒,同時,在換場的縫隙中,他還要盡量抽時間準備后面幾天的拍攝——比如,復習如何顛勺。
在劉子凡看來,短劇的創作不是簡單意味上的壓縮,相反,要在4-5分鐘一集的劇情里要把情緒高度濃縮,但暈開后又能得到許多現實生活中的回響,是個需要相對膨脹的過程。所以在最終執行里,單集的劇情呈現甚至要拍十幾場戲來完成,而且在碎片化的場景和快節奏的演繹中,人物的完整性和劇情的溫暖治愈不能受到影響。
在有限的周期里,拍出更精細、更豐富的鏡頭,是主創們對這部劇的要求。遇到男女主相遇相知的重點感情戲,大家就一遍遍反復熬出感覺,在一些推動情節發展的走路、轉場戲,就把要拍攝的內容片得更薄更明確。
每晚收工后,王鱈魚還會繼續跟攝影部門對第二天的拍攝方案、跟執行導演對演員的調度,自己先把戲走一遍,第二天讓演員們用舒適的方式再走一遍。鏡頭一旦打開,就不能再停下來,“拍攝難度不管怎么樣,你都得在這一天在這個場景內完成所有的拍攝。”
就這樣,11天拍完了18集,《我的歸途有風》主創們打下了一場“效率最大化”的硬仗。
橫店變“豎店”
“只是監視器豎過來了”
劇組時間與空間的壓縮,并沒有影響制作過程中大家對彼此的信賴。
拍攝《我的歸途有風》短暫的10多天里,王鱈魚對一個場景印象很深:在一場展示冒烤鴨的戲里,龐瀚辰飾演的川菜店老板正在唯美的炫光中剁鴨子,但下一秒喊“咔”后,兩位主演已經站在一旁開心吃了起來。
為同一個目標奮斗的主創們,很快就打成了一片,“美含和瀚辰特別喜歡跟我探討,會比劇本拿出更多的內容。”王鱈魚說,“因為他們是拍長劇的專業演員,對于角色的邏輯、行動都有一定的設計,所以在這點上會比較舒服。”
2019年,王鱈魚第一次嘗試拍攝橫屏短劇,彼時剛從長劇、網絡電影走過來,她覺得短劇好短,只有10分鐘一集,但沒想到現在,甚至出現了1分鐘的豎屏微短劇。
幾年間,微短劇的發展勢如破竹。《2023-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網絡微短劇市場規模為373.9億元,同比增長267.65%,同樣在2023年,全國電影票房是549.15億元。
一個生動的數據可以管窺微短劇的火爆程度:在全球規模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浙江橫店,每周有近百個微短劇劇組開工。
橫店,已經成“豎店”。
曾出演過《去有風的地方》《卿卿日常》等作品的演員劉美含,這次成為了《我的歸途有風》的女主角。近幾年,楊蓉、劉蕓、高亞麟等熟悉的面孔愈發頻繁地出現在微短劇中。
隨著華策影業等主流影視公司下場,專業且有信念感的演員抵達“豎店”,一大批制作優良的微短劇讓觀眾震驚,原來,電影質感的豎屏微短劇,早已不是刻板印象中那種“霸道總裁愛上我”了。
“外面的世界已經這樣了嗎?”“這簡直是降維打擊……”網友們紛紛評論道。
不過,制片人劉子凡對“降維打擊”這幾個字是有些敬畏的。她在采訪中也會反復提到一句話——不要輕視短劇。“如果你帶著‘降維打擊’的心態去轉行的話,可能會被狠狠地打一下臉。”
從橫屏拍到豎屏,導演王鱈魚迅速調整自己適應著節奏,“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從孵化到拍攝,我們所有的部門都跟橫屏短劇和長劇的配置大差不差,可能根據體量、投資有一定的增減,但該有的部門都有,該有的人也都有。”
在她看來,大家要完成的東西是一樣的,可能不同之處在于,“監視器豎過來了。”
追上時代
“不是所有人都是王家衛”
在《去有風的地方》里,曾有一句非常動人的臺詞:“風的本質,就是空氣的流動。冷空氣向熱空氣流動,就形成了風……人在感到疲憊寒冷的時候,也需要向溫暖的地方流動。尋找快樂的力量,幸福的力量,美好的力量,或者說,重新出發的力量。”
身處影視圈的創作者們,也在隨著機遇流動。在《我的歸途有風》劇組里,已經在長劇領域鉆研二十多年的攝影指導孟老師是主動選擇接觸短劇的,這讓王鱈魚有些驚訝。
深耕行業的人,往往最能把握行業未來。多年前,當大家還在拼傳統電視劇時,孟老師和不少同行轉身去了網劇,那時很多人都沒能意識到,小小的網劇會掀起多大的水花。而現在,孟老師又毅然決定轉身,擁抱短劇市場。
機會,是很多主動轉行短劇的從業者提到的關鍵詞。過去的2023年,王鱈魚一共拍攝了4部短劇,過程忙碌但是感覺非常充實,“你會有更多機會站在創作的一線。如果等待十年能做出像《繁花》這樣的作品是特別好的,但不是所有人都是王家衛。”
轉換賽道是勇敢者的選擇,但最后,也往往是屬于遠見者的轉機。
作為最早一批進軍短劇的創作者,王鱈魚最直觀的感受變化來自朋友圈——前幾年大家在經歷“行業寒冬”,但從2022年開始,朋友圈里不斷有人在新項目開機,“我覺得影視行業回暖有一部分也是因為短劇的蓬勃。”
一度野蠻生長的微短劇,如今精品化趨勢愈加明顯。前不久,抖音發起“辰星計劃”,面向全行業合作精品短劇,目前已有37家影視公司達成合作意向。即將于春節檔上線的10部精品微短劇中,涵蓋現實、古裝、科幻等多個題材,還有不少是來自《去有風的地方》《雄獅少年》等大熱影視IP的衍生作品。
另一個趨勢是,微短劇和文旅的結合也開始提上日程。《我的歸途有風》里,曾在上市餐飲公司工作的許有風回到老家后致力于挖掘非遺美食,冒烤鴨、軍屯鍋盔、燈影牛肉、開水白菜……她與川菜店老板謝歸途一起發揮各自優勢,將一道道四川非遺美食努力推向世界。
今年1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提出2024年要創作播出100部“跟著微短劇去旅行”主題優秀微短劇,推動一批實體取景地跟隨微短劇的熱播出圈。
就像《去有風的地方》成功帶動大理旅游熱,《我的歸途有風》也有望成為“文旅+微短劇”創作的新樣本。
當更多的專業者主動入局,意味著短劇將從題材、演繹、拍攝到后期,由骨及肉全方位精致起來,越來越多的精品的微短劇正在用深刻的立意和故事贏得尊重。一個可以預見的未來是,它們將走向更主流、更廣闊的市場。
當下這個時代,欣賞需求的迭代比內容更新的節奏還快,面對更有格調、更高追求的觀眾,創作者的步履不能停下。
目前,《我的歸途有風》已經進入第二輪的修改階段。這部由抖音聯合出品的精品短劇將于2月16日春節檔上線。從早上十點半工作到晚上十二點,已經成為主創們最近的工作日常,“可能直到最終上線前,我們一直都在調整”,劉子凡說。大家還在尋找,為短劇適配最有效的鏡頭和語言,讓內容更精準地表達給觀眾。
“我們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劉子凡覺得,短格式的“語言”就是這個時代的表達,她們還在為追上這個時代繼續努力著。(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