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動員近530萬名大學生參與社區實踐 讓更多大學生從“象牙塔”走向“煙火氣”
在社區開展健康科普、參與城市“微更新”設計、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為孩子們開設興趣課堂……這些社區實踐,都是當代大學生從“象牙塔”走向“煙火氣”的鮮活案例。
2022年3月,團中央啟動大學生社區實踐計劃,全國各地各高校以團支部為基本單位,采取校地共建、支部結對、團員報到、骨干兼職等方式,引導大學生走進城鄉基層、了解社會實際、服務人民群眾、增強時代責任。目前,已有2340所高校的30.9萬個高校團支部與18.6萬個地方團組織結對,動員528.8萬名大學生參與社區實踐。
今年10月13日,由團中央基層建設部、團上海市委主辦,上海市學聯、華東理工大學承辦的2023-2024學年全國大學生社區實踐計劃啟動周暨上海大學生社區實踐計劃啟動系列活動在滬舉辦?;顒涌偨Y了一年多來各地團組織動員大學生開展社區實踐的經驗,部署了新學年的工作。團中央基層建設部、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團上海市委、華東理工大學有關負責同志出席活動。
開展好大學生社區實踐計劃,首先要梳理社區需求,讓大學生能精準“接單”。
在山東省,高校集聚的6市參與試點,62個鎮街與184個院系圍繞基層治理、鄉村振興、就業創業、衛生醫療等方面梳理需求。按照社區“點單”、高校“派單”、院系“接單”的“菜單式”工作模式,組織大學生日常課余時間常態化報到,與社區共建結對、提供服務。截至目前,山東省4945個社區(村)、2.21萬個高校團支部參與結對,52.75萬名大學生參與社區實踐。
四川農業大學自主研發了“i-川農”App,讓供需對接更精準、實時動員覆蓋更有效。在實踐探索過程中,該校與成都市溫江區組建“溫小青聯盟”和校地共育實踐服務品牌“匯志公平”,深入開展社區與學校項目共建,有效破解社區實踐中的供需匹配不強等痛點;與團蒲江縣委等多個地方團組織開展“川農青春合伙人”行動,探索大學生支部融入社區、參與社會治理的新模式,全校600余名青馬班成員、團學干部等進社區、進基層擔任大學生兼職團干部,開展社區特色志愿服務,讓青年由社區發展治理的“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
在大學生社區實踐計劃中,各地團組織因地制宜打造品牌,有新意、有特色的項目不斷涌現。
團上海市委引導青年學生積極參與業委會建設,一年多來,共有超過1.2萬名大學生以服務代表、志愿者等形式參與業委會日常工作。同時,每年有近5萬人次大學生走進社區,推動垃圾分類成為低碳生活新時尚。在由共青團牽頭的上海為民辦實事項目小學生愛心暑托班中,每年有超過1.2萬名大學生參與暑托志愿服務,成為大學生立足社區、鍛煉成長的經典案例。
在江蘇省南京市,各街鎮團組織以走紅色地標、看高新企業等“六個一”活動為主,組織帶領4000名新生走進社區、走進社會。當地還舉辦了6場“寧聚青春”迎新活動,以非遺文創、青春音樂會等形式,引領萬名新生了解南京、筑夢南京。
團貴州省委廣泛邀請高校學生,圍繞活力之城建設,以青年喜聞樂見的方式,謀劃打造“YOUNG+音樂/運動+公益”的“Y計劃”工作品牌,今年已開展Y計劃草坪星光音樂會、Y計劃“公益跑”等活動14場,活動現場招募愛心青年商家捐出一定比例的收入用于對農村學校、困難學生的幫扶。
浙江師范大學依托校地共青團共建平臺,實施“愛匯社區”行動、“愛暖常青”工程和“愛心家教”活動。有的大學生進社區開展文藝演出、金融知識宣傳、愛心義賣、回收舊衣物等項目,深受社區群眾的歡迎和好評;有的與獨居老人結對,課余時間陪伴老人聊天、散步、下棋,教他們使用智能手機;還有的服務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結合自身專業特長與社區孩子的學習需求,為孩子們開設興趣課堂,提供“一對一”課業輔導,為解決“三點半”難題、服務“雙減”進行實踐探索。
社區是城市的“細胞”,是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在團上海市委掛職副書記唐志宇看來,推動大學生參與社區實踐,可以實現社區、學生、團組織“三贏”局面。
“從社區來講,大學生進入社區、融入社區,優化了社區工作人員年齡結構,進一步催生了社區創新活力,夯實了社區團的工作力量。從學生來講,在‘柴米油鹽’‘家長里短’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加深了對群眾的感情,提高了做群眾工作的能力,增強了責任擔當意識。這些都是生動的政治引領,也是鮮活的自我教育。從團組織來講,通過這項工作發現、培養、舉薦一批能創造性地為黨做群眾工作的基層青年骨干,充分體現了黨的助手作用?!碧浦居钫f。
在10月13日的活動上,實踐團隊學生代表向全國青年大學生發出了“在社區實踐中爭當社會服務排頭兵和生力軍”的倡議。倡議中說:“社區事,是家事,也是國事。讓我們從基層社區做起,親耳聆聽人民心聲,親身感受時代脈搏,親力擔當青年責任,在社區實踐中努力成長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先鋒隊、突擊隊?!?/p>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其濛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