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沁平院士:搶占新興產業賽道,超前儲備工程人才
卓越的工程技術人才長什么樣?他們需要有什么樣的能力?又該如何培養?
先進科學理論的落地離不開工程技術的發展,增強技術創新能力,解決復雜工程問題是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組成部分。日前,在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2023首屆中關村卓越工程師發展論壇內外,院士、學者、行業優秀工程師,對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底層邏輯進行了探討。
趙沁平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他提出,面對新一代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培養卓越工程師的關鍵理念之一,在于抓住新興產業新賽道,“超前部署”。
“超前部署”基于對行業發展趨勢的深入思考和剖析。趙沁平解釋,以虛擬現實領域工程人才的培養為例,我們尤其應該在第三代互聯網相關支撐技術方面把握機遇。
在他看來,從互聯網連接對象的演化來看,我們可以將互聯網分為三代:第一代是以電腦為獨立連接對象的“計算機網”;第二代是以電腦和物理實體為連接對象的“物聯網”;第三代則廣泛連接電腦、物理實體、數字孿生對象、數字原生對象等,稱為“泛聯網”。在網絡的迭代中,需要一系列技術創新,也就意味著需要大量科學技術和工程技術人才。
他表示,第三代互聯網是互聯網技術的新發展機遇,也是新興產業競爭的新賽道。他說:“我們應抓住這一難得的機遇,瞄準互聯網3.0關鍵技術、基礎平臺和典型應用場景,著力創新,力爭在互聯網技術和應用方面從跟跑向并跑或領跑發展,引領互聯網3.0應用,發展并搶占其可能形成的新興產業。這就需要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超前部署,培養大批互聯網3.0技術的應用拔尖創新人才和卓越工程人才。”
該如何培養卓越的工程人才,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中國產學研融合創新體系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工學院研究員王茤祥就培養的標準、路徑分享了自己的觀點。他提出,創新人才必須是一個“T”字型人才。
王茤祥認為,創新人才就是在科技大發展、社會大變革的背景下,具有突出的創新精神,能高效利用現代科技,創造性解決復雜實際問題的人才。一要具有一定的知識廣度,具有超出常規的視野,這是“T”之“—”——要保證思考問題的廣度;二要具有一技之長,擁有某方面的專尖知識,這是“T”之“|”——要保證解決問題的深度;三要建立多學科融合、理論實際高效作用的有效方法,實現“|”與“—”之貫通——要保證解決問題的力度。
在王茤祥看來,創新人才專業化培養必須依托與之相適應的學科體系,而創新學科的建立必須找到與其他學科不一樣的內在邏輯。這一邏輯的基本特征應該是理論教育、方法教育、實踐教育三位一體。
參與此次論壇,并入選2023年度北京市科協“卓越工程師”成長計劃的北京聯創信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郭彥輝,對于“T”字型人才培養的觀點表示認同。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我經常會和年輕的同事說要‘找準一寸寬,做到一米深’,在此基礎之上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面。”
常年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算力與存力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摸爬滾打,郭彥輝接觸過不少相關專業的畢業生,他印象中,這些同學之間的區別很大,即便是同一所大學同一個專業的學生,也會明顯有照本宣科和實踐能力突出之分。他認為,從用人環節向人才培養環節追溯,大學教育中需要幫助同學在豐富的實踐探索中不斷尋找和強化自身的目標定位,爭取讓他們盡早找到職業的“支點”,在強目標和強興趣的牽引下,學生更容易成長為優秀的工程人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茜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