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業化的著力點在實體經濟,制造業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推進新型工業化,深圳必須發揮先行示范作用,發揮深圳優勢,把實體經濟做實、做優、做強。
推進新型工業化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必然要求。11月28日,深圳市召開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大會,為深圳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制定了目標任務,提出了具體要求,規劃了實現路徑。推進新型工業化,深圳必須發揮先行示范作用,拿出“深圳態度”,發揮深圳優勢,把實體經濟做實、做優、做強。作為科技前沿城市,深圳要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同時,圍繞打造全球領先的重要的先進制造業中心,要推動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方向發展。只有打好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組合拳”,不斷鞏固制造業在實體經濟中的根基地位,才能更好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
聚焦體系塑造,加快升級產業結構
塑造產業新體系,升級產業新結構,才能讓新型工業化釋放新活力。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深圳一直以全球化視野形塑工業體系、調整工業結構,為工業發展提供內生性的發展動能。進入新發展階段,在擴大內需同深化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結合的前提下,深圳的產業變革面臨著新的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一個系統工程,產業體系、結構的動態平衡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增強國內大循環主體地位工作的重要著力點。這要求深圳既要看到健全的產業體系對產業結構的適配作用,又要看到合理的產業結構對產業體系的調度作用。
因此,為了進一步推進新型工業化,深圳必須立足增強產業體系的整體性和產業結構的協調性,培育增量,不斷提升產業體系的包容程度和產業要素的豐富程度,并在先行探索中不斷實現資源歸類整合,為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供足夠的多維空間。同時,深圳也要注重前瞻布局,在高新金融科技、智能制造等優勢產業中不斷拉長長板,補齊人文藝術等產業的短板,在結構優化中鍛造產業的新長板,從而挖掘產業體系的發展潛力,增強發展后勁。
聚焦轉型引領,加快優化產業形態
核心產業是引領工業轉型的主導,新興產業為優化產業形態提質增效。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傳統產業孤立單一的發展模式難以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持續的活力。要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就需要推動各類資源要素快捷流動、各類市場主體加速融合,實現各類產業形態的整合優化,以達到最佳的市場需求效應。
深圳要在建設新型工業化城市的過程中脫穎而出,就需要搶占未來經濟發展的制高點,牢牢把握核心產業引領的轉型導向,以發展新興產業為優化產業形態的戰略選擇,推動傳統產業向高新高端、綠色循環的方向轉型升級,以智慧賦能、以服務支撐、以“鼎新”帶動“革故”,促進“深圳制造”向“深圳智造”的全球高端價值鏈條全速邁進。“智慧深圳”須提質增效,大膽探索打破時空限制的跨界產業融合,例如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數字技術引領傳統產業形態優化升級,發揮數字技術對新型工業化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加快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
聚焦創新驅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區別于依靠大量資源投入、高度消耗能源的生產力發展方式,新質生產力是擺脫了傳統增長路徑、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生產力,是新型工業化中更具融合性、更體現新內涵的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只有抓住創新這個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才能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深圳只有抓創新、謀創新,成為創新的領航者,才能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
推進新型工業化是一個關乎全局的問題,更是一個系統工程、長期工程、建設工程。全球科技創新進入密集活躍期,新一代信息、材料、能源等領域的顛覆性革命技術不斷涌現,呈現出多維突破,交叉融合的新態勢。深圳作為面向國際的創新之城,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以“深圳高度”描繪藍圖,在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計劃,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以“深圳效度”塑造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科技支撐產業;以“深圳速度”實施更開放的創新人才引進政策。以三個“度”的聯動機制,擴大深圳在新型工業化建設的領跑優勢。
聚焦優化環境,加快夯實產業基礎
夯實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是擴大新型工業化廣度的關鍵所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不確定因素增多,深圳只有夯實產業基礎,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嚴密性,才能提升產業鏈和產業區塊的韌性與安全,提高抵御經濟風險的水平。
夯實產業的基礎支撐,優化自身的經濟環境,深圳需要提升多維運輸網絡的密度,建設高效順暢的流通環境,降低物流成本;要繼續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制度,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要適度超前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為高新高端產業提供集約高效、功能齊全、結構完備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與產業發展平臺;需要統籌兼顧,展現出自己作為“開放之城”的包容度,實施與香港、澳門等地區互聯互通的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鼓勵不同產業自由探索經營方式,開辟更多新領域新賽道。總之,深圳市要立足于智慧城市的定位,以智慧優化環境,為夯實產業基礎廣開門路。
聚焦拓展縱深,加快開辟產業發展新空間
打造縱深化的產業發展新空間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動力引擎。縱深化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顯著特征。改革開放以來,深圳不斷拓展特色產業空間,打造深圳特色品牌,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果。歷史和實踐證明,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拓展產業發展的新空間,才能提高產業體系的內在要素契合度,為新型工業化提供充足的后備蓄能。
深圳要以協調作為“領跑”的要訣,在宏觀層面,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向周邊的城域、海域廣延,挖掘深圳新型工業化的潛在空間;在中觀層面,挖掘光明、大鵬等區域的潛在產業空間,劃定高新區、外貿區等不同城市功能區,促進產業的空間分類與集聚,增強產業分布的相關性,延長產業鏈供應鏈的線性;在微觀層面,在每一個產業鏈條中,以單一產品的開端到終端為基本單位,保證生產要素的協同流動與循環。
(劉意:南方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林俊琪:南方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新質生產力蓄積發展新動能
隨著經濟體從要素驅動增長走向創新驅動發展,為了實現高效能、高質量發展,人們認識到只有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才能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與社會民生福祉的不斷提升,即通過從新質生產力的發掘與提升來達到社會生產力的整體躍遷。[詳細] -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創新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為我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贏得發展主動權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引和行動指南。[詳細] -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點及實現路徑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必須加快培養能夠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的創新型人才,壯大新興產業人才隊伍,讓創新型人才轉化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引領者、推動者。[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