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齊聚高原,共話雪域發展。10月29日,由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辦的2025·中國西藏發展論壇在素有“雪域江南”美稱的林芝市舉辦。
金秋的林芝,層林盡染、風光無限。來自44個國家和地區的400余名中外嘉賓出席論壇活動,為西藏發展建睿智之言、獻務實之策。論壇采用“1場主論壇+3場專題論壇+4場特色活動”的創新模式,在主論壇聚焦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西藏發展實踐的基礎上,設置“因地制宜發展高原特色優勢產業”“保護世界屋脊綠色家園”“時代青年的高原奮斗與擔當”三大專題論壇,同步舉辦首屆西藏國際傳播大會和漫畫插畫展、獻禮電影展映、實地參訪活動,構建起理論研討與成就展示、思想交流與文化傳播相結合的綜合平臺。
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正在致辭中說,2025年是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8月20日至21日,習近平總書記率中央代表團出席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慶祝活動,聽取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工作匯報時發表重要講話,對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對下一步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為我們做好西藏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當前,西藏自治區正深入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持續抓好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件大事,努力建設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
論壇期間,與會嘉賓圍繞西藏發展資源、發展特色、發展優勢、發展方向等話題展開討論,為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思考與實踐經驗,為西藏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凝聚共識:探索西藏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
在“因地制宜發展高原特色優勢產業”論壇上,與會嘉賓圍繞清潔能源、高原農牧業、文化旅游、數字經濟等領域展開深度研討,達成“數智賦能、品牌引領、生態優先、產業創新”等發展共識。
在主旨演講環節,國務院原副秘書長、十二屆吉林省政協主席江澤林,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石勇,西藏奇正藏藥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雷菊芳等7位嘉賓,圍繞高原農牧業雙輪驅動、數字技術賦能、清潔能源發展、藏藥與青稞資源提升、低空經濟、文旅融合及國際經驗借鑒等議題,分享了前沿觀點與實踐案例。
“青稞餅干口感酥脆,又是低糖,特別適合我的口味,等論壇結束了,我也要去買一些。”茶歇期間,亞太經合組織電子商務聯盟的大衛·科瓦茨走到產業展示區,品嘗了雷菊芳在會上推介的青稞低GI(血糖生成指數)無糖餅干。
“從青稞種植環節把控品質,到研發階段攻克低GI、無糖技術,再到生產環節實現全流程標準化,我們打造的是全谷物健康食品,既保留了青稞的營養優勢,又幫助消費者在日常飲食中兼顧美味與健康,養成更科學的飲食習慣。”雷菊芳解釋道。
在院士高峰對話環節,中國科學院院士丁林與多位專家圍繞“重大工程賦能西藏產業高質量發展”展開深入交流,共同探討如何將“工程紅利”轉化為可持續的“產業效益”,推動能源、數字、交通與產業協同發展。
在“保護世界屋脊綠色家園”論壇上,與會嘉賓就建設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合作機制、推進生態補償制度改革、開展“美麗西藏”全球公益傳播等議題提出可行方案。
“西藏清潔能源資源稟賦突出,我們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堅持綠色能源發展,并積極規劃清潔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的戰略,助力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中國工程院院士、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總工程師多吉圍繞清潔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及推進凈零碳電氣化建設作了主旨演講。
在“生態富民”主題沙龍活動中,西藏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方江平,同濟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李翔寧,中國旅游研究院副院長馬儀亮等7位專家學者,圍繞如何將生態優勢轉化為民生福祉這一議題展開深度對話。
與會嘉賓一致認為,青藏高原作為“世界屋脊”“亞洲水塔”,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它的生態價值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與全球生態平衡。
在“時代青年的高原奮斗與擔當”論壇上,與會嘉賓提出構建“交流合作+青年培養”的方案,倡導實施青年創業扶持計劃,鼓勵青年在西藏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等領域建功立業。
“站在中外交流的視角,我尤為珍視西藏青年身上守正創新的特質,他們既守護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又以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巴拿馬駐華大使雷鳴在論壇上發表題為《青春如炬 照見高原新章——論時代青年的高原奮斗與擔當》的演講。
《遙遠的普若崗日》是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的獻禮影片,講述了那曲市雙湖縣高海拔地區各族干部群眾克服困難、長期堅守、不懈奮斗的感人故事。影片中童小凡的扮演者唐詩逸在參加“時代青年的高原奮斗與擔當”論壇時說:“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也是成千上萬西藏基層干部堅守與奉獻的縮影。這部作品就是獻給這些平凡堅守者的禮物。”
“我們的青春奮斗,從來不是孤立的個人選擇,而是與高原發展同頻共振、與民族復興緊密相連的時代答卷。”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邊巴拉姆說。
專家建言:拓寬國際傳播渠道,講好西藏故事
“西藏的真實情況是什么,西藏人民幸福不幸福,生活在西藏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最有發言權。”西藏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儲國強在發言中說,希望西方媒體放下偏見,摘下有色眼鏡,認真傾聽這里人民的聲音。
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尹冬梅認為,面對國際輿論場的復雜變局,要講好西藏故事,既要有真實可感的內容,更要有國際友好的表達,還要通過數智賦能,探索“人工智能+國際傳播”新范式。
西藏國際傳播是向世界客觀展示真實、立體、全面新西藏的重要窗口。近年來,西藏不斷拓寬國際傳播渠道,搭建與國內外媒體供稿供片合作交流平臺,成立西藏國際傳播中心,打造尼泊爾·中國西藏之窗,舉辦“構建更有效力的涉藏國際傳播體系”圓桌會議,推動中國西藏發展論壇、藏博會、“環喜馬拉雅”國際合作論壇、國際自行車賽等重要國際性展會、論壇、賽事等活動有效開展,全方位、多角度對外宣介西藏發展成就。
首屆西藏國際傳播大會作為本屆論壇的重要創新活動,搭建起西藏與世界對話的橋梁,充分展示了西藏形象國際傳播的路徑與成果。
首屆西藏國際傳播大會以“搭建與世界對話的高地”為主題,邀請來自主流媒體、傳媒企業、研究機構、高校等的近30名國內外專家學者、知名媒體人等在大會上進行經驗分享、實踐交流、高端對話、圓桌會談等活動,深入交流探討有效提升西藏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實踐路徑,來自20個兄弟省份的黨委宣傳部、國際傳播中心的負責人和32位重要的國際傳播學者、工作者參加了大會。
本次大會不僅是一場思想盛宴,更是一次資源的有效整合,構建了西藏國際傳播的高端智庫平臺。大會期間,鄭永年、邢廣程、尹冬梅、張維為、高志凱、王志等6位在跨文化傳播領域具有深厚造詣和國際影響力的學者被聘為“西藏國際傳播專家”。民盟中央宣傳委員會副主任、著名演員胡歌被聘為“西藏國際傳播大使”。
“作為傳播大使,我將發揮自身影響力,讓更多人理解西藏發展的政策導向與實踐邏輯。同時,創新國際傳播形式,運用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手段,讓西藏故事更具傳播力、影響力。我會積極鏈接社會資源,推動更多優質項目落地西藏,為西藏發展注入新動能。”胡歌說。
會議期間,西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與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中國外文局、長江文化研究院等重要研究機構,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中國日報、中國新聞社、人民日報海外網以及浙江報業集團、川報集團等中央和兄弟省份媒體,紫荊文化集團有限公司、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等重要文化傳媒企業,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國傳媒大學、西藏大學、西藏民族大學等高校,簽署了《涉藏國際傳播聯動協作框架協議》,倡導政府、媒體、學界、企業、民眾和國際友人共同成為西藏故事的講述者、傳播者和共創者。
“我們將把大會凝聚的共識、匯聚的智慧、創新的方法,切實轉化為提升西藏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具體實踐。”西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論壇組委會副主任廖懇表示,首屆西藏國際傳播大會凝聚了創新西藏國際傳播實踐的重要共識,促進了西藏國際傳播實踐的交流與合作,搭建起了對外傳播的新平臺、新載體。
實地參訪:見證高原巨變,感受發展脈動
“中國西藏的國際朋友圈越來越大。”參加過數屆中國西藏發展論壇的中國日報社美籍高級記者艾瑞克·尼爾森感慨道。
本次論壇邀請的400余名嘉賓中,國外嘉賓100余名,覆蓋全球44個國家和地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東亞辦事處主任兼代表夏澤翰,吉爾吉斯共和國總統駐伊塞克湖州全權代表熱季根諾夫,斯里蘭卡財政部前國務部長謝漢·塞馬辛格,英國國會前議員馬克·洛根,尼日利亞總統技術顧問扎烏羅,委內瑞拉通訊與信息部副部長阿雷奇德等出席開幕式。
“西藏的發展源于各族人民的團結奮斗”“西藏的現實遠比外界某些刻板印象更開放、包容與充滿活力”……巴基斯坦、哥倫比亞、牙買加、幾內亞、斯里蘭卡、多米尼加等6國駐華使節受邀參訪西藏,全方位感知雪域高原發展面貌,為西藏與世界交流搭建新橋梁。
近年來,隨著共建“一帶一路”的深入實施,作為面向南亞開放的重要通道,從中尼邊境各大口岸的恢復運營,到拉薩綜合保稅區的設立;從五屆藏博會吸引數十國客商參展,到“環喜”論壇推動地區間互聯互通、共同發展;從西藏自治區黨政主要領導率團出訪,并就積極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合作達成多項共識,到來藏從事商貿、文旅的國際面孔與日俱增……西藏的“國際朋友圈”不斷擴大。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西藏接待國內外游客6370.73萬人次,同比增長11.21%,其中接待入境游客35.67萬人次,同比增長33.45%。
“桃花第一村”林芝嘎拉村,近年來憑借生態與文化優勢發展鄉村旅游、特色農業,成為西藏鄉村全面振興的樣本。使節們抵達時,村民以歌舞、哈達迎接。
清潔能源入戶,公共文化中心歡聲笑語,基礎設施改善讓首次訪藏的幾內亞駐華大使館經濟參贊索里·庫亞特感慨:“嘎拉村既保留傳統文化,又實現現代化生活,足見中國推動共同富裕和鄉村全面振興的努力。”看到村民家中現代家電與傳統藏式家具相得益彰,斯里蘭卡駐華大使館參贊尼蘭卡·帕里帕納贊賞道:“嘎拉村兼顧經濟增收與生活品質,這種均衡發展模式值得借鑒。”
除了鄉村探訪,使節們還參與以藏式醫療為特色的文化體驗活動。初次體驗藏式按摩的多米尼加駐華大使館參贊奧羅拉·納瓦羅直言:“手法輕柔卻很有力度,原本因高原反應有些緊繃的身體,瞬間放松了不少。”這項源自藏醫經典的理療技藝,讓使節們切實體會到西藏傳統文化在當代的鮮活生命力。
出席2025·中國西藏發展論壇是此次參訪的重要行程之一。中國西藏發展論壇是以“西藏發展”為主題的國際性論壇,自2007年至今已成功舉辦七屆,成為國際社會了解西藏、觀察西藏、讀懂西藏的重要窗口。
論壇吸引力從巴基斯坦駐華大使卡里爾·哈什米行程中可見一斑:結束其他外事活動后,他連夜轉機赴林芝,途中仍不忘打磨演講稿。“這是我兩年內第三次訪藏,因為巴方對中國西藏發展經驗尤為關注。”哈什米在致辭中說道,“中國在西藏的實踐,是‘發展權’理念的有力印證。去年,我目睹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為偏遠兒童建寄宿設施、設語言書法空間,這些普惠舉措充分保障了西藏各族人民的基本權利。”
牙買加駐華大使館公使銜參贊杰奎琳·貝爾在專題論壇上點贊西藏生態:“西藏將6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納入生態紅線,設立47個自然保護區,200多萬農牧民靠生態增收,這份智慧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借鑒。”身為作家的哥倫比亞駐華大使館公使銜參贊圣地亞哥·甘博亞熱情地與青年志愿者交流,傾聽他們對生態保護的思考。他在發言中贊嘆:“眾多青年活躍在生態保護一線,‘以青春托舉發展’的擔當,與哥倫比亞安第斯山區青年奮斗精神遙相呼應。”使節們從不同視角認可西藏成就,既為高原點贊,也規劃著未來國際合作方向。
幾天訪問雖短,卻讓駐華使節們對西藏發展與民生有了直觀認識。無論是嘎拉村的笑臉、藏式醫療體驗,還是論壇上的思想碰撞,都讓他們真切感受到開放、自信、充滿活力的西藏,也為西藏與世界深化交流注入新動能。
(人民日報海外網 陳洋 吳正丹 本報記者 劉楓 索朗瓊珠 文鳳 楊小娟 參與采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