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酥油制成的酥油花。記者 王敏 洛桑 攝

拉薩市福利院的工作人員為老人端上熱騰騰的酥油茶。記者 唐斌 攝

芒康縣朱巴龍鄉“紅色昌都 振興奮進”活動傳統生產生活技能酥油制作比賽。記者 歐珠次仁 攝

扎西曲登社區112號民宿主人為游客們倒酥油茶。記者 洛桑 唐斌 旦增蘭澤 攝

奇寶酥油桶藏傳古玩店。

芒康縣朱巴龍鄉“紅色昌都 振興奮進”活動傳統生產生活技能酥油制作比賽。記者 歐珠次仁 攝

沖賽康里的酥油店。

奇寶酥油桶藏傳古玩店內的傳統酥油桶。記者 明吉 鄭璐 曹琳 馮琳琳 攝
酥油,這種從新鮮牛奶中提煉而成的乳脂,不僅是藏族飲食文化的主角,更承載著高原民族的生存智慧,凝結著高原人民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對生活的熱愛。不論是酥油茶,還是“推”(一種藏式點心),或是藏歷新年家家必備的酥油花,都是由酥油制成,由此可見酥油在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地位。
誕生:酥油香潤物細無聲
選擇新鮮的牛奶,將其過濾凈化,去除雜質,經過加熱煮沸、入桶、反復抽打、分離油脂等工序,將奶汁中的油水逐漸分離,令浮起的淡黃色脂肪質冷卻,酥油由此誕生。
在高寒缺氧的高原地區,酥油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饋贈。酥油熱量高且富含各類維生素,能迅速為人體補充能量,有效對抗高原缺氧與嚴寒。
每一戶藏族人家里,基本上都囤著不少酥油,由于在制作過程中,去除了水分、蛋白質和乳糖,酥油具有極長的保質期,常溫下可保存數月,冷藏或冷凍的情況下保存的時間則更久。酥油茶是酥油最廣泛、最通常的呈現形式,酥油、磚茶液、鹽混合后形成的味蕾層次感,來上一口,就像嘗到陽光的味道。
日出喚醒高原的清晨,家住拉薩市的卓瑪老人用一碗熱氣騰騰的酥油茶、一團散發青稞香的糌粑開啟新的一天。這樣一份經典的藏式早餐,能夠維持她一上午所需的能量,可以有效對抗困倦和寒冷,也有足夠精力去迎接一天的工作。
此外,酥油的藥用智慧亦在民間代代相傳。輕微燙傷時涂抹在傷口,可緩解疼痛;與特定草藥混合外敷,能舒緩關節不適;對于干燥的嘴唇和皮膚,它更是天然保濕劑。
總之,不論食用還是藥用,酥油總能在無形中帶給人們溫暖、細膩的感覺,可謂“潤物細無聲”。
器具:酥油“加工站”的過去和現在
如今,每戶囤著酥油的家庭里,都少不了一臺電動打茶機,它每天都在待命。
千年的變遷,酥油茶的制作也歷經變化與發展。在電動打茶機還沒普及的年代,高原人家里都是用傳統酥油桶來制作酥油茶,它與電動打茶機最大的不同,就是全程需要人工操作。兩者的制作原理大同小異,通過攪動使茶水和酥油相融,但是,花費的時間和人力可能差了不止一星半點。
盡管電動打茶機的普及讓傳統酥油桶的日常使用率下降,但它存在的意義遠不只是一個古老工具。它是藏族飲食文化的“活化石”,也是現代化沖擊下裝盛高原人民精神文化的器皿。
在八廓街,記者看到一家名為“奇寶酥油桶藏傳古玩店”的店鋪,店內空間不大,卻擺放著滿滿當當的“寶貝”——各式各樣的傳統酥油桶、老式酥油茶壺、老式酸奶桶……像一座小小的主題博物館,展示著高原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店主扎西旺堆熱情地向記者介紹店內各種古樸美麗的物件,他說:“其實,傳統酥油桶依然活躍在當代生活中,在許多重大節日和場合,人們依舊會使用傳統酥油桶。因為它不僅是酥油茶的制作工具,更是一種連接過去和現代的情感紐帶。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新關注酥油桶的使用,傳統酥油桶正在煥發屬于它的生機。”
茶館:酥油是一種帶著香味的文化
“我看過酥油花,也吃過酥油拌糌粑。對我而言,酥油是一種‘凝固的溫暖’,是藏族朋友生活的縮影,更是一種帶著香味的文化。”來自山東的趙先生說。
走在拉薩的大街小巷,最常見的就是茶館,這里除了吸引本地客人,還成為游客探訪地道美食的去處。
《四部醫典》早有記載:“酥油性溫,能增力、暖身、潤肺。”現代研究亦證實其多重保健價值。酥油的乳脂肪在人體內氧化產熱效率比植物油高15%至20%,是高原居民抗寒的“利器”,冬季食用酥油能快速提升體溫,增強對低溫環境的適應力。
“相比甜茶,我更喜歡酥油茶的味道——奶味濃郁且味道獨特,喝完之后感覺身子暖暖的。”在拉薩某家茶館里,記者遇到了來自湖北的胡女士,她告訴記者,她每年都會來西藏旅游,主要的打卡項目就是爬山和在茶館喝酥油茶。
“我喜歡爬山,但是在高原爬山會比在平原地區更累一些,這樣就需要補充高熱量食品補充體能。喝完酥油茶,讓我滿血復活、渾身充滿力量。而且我很喜歡大家坐在一起喝酥油茶輕松、愉悅的氛圍,讓我心里很溫暖。”小胡說。
需要注意的是,酥油雖屬高熱量食物,但傳統飲食中講究適量食用,大多數人家通常將此搭配青稞食品與蔬菜,保障營養均衡。現代營養學家建議:非高原居民每日食用不宜超過15克,可作為特色調味品用于烘焙或飲品調制。
漫長歲月里,酥油早已滲透進高原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默默滋養著一代代高原人的成長。酥油已經不再僅僅是一種食材,它見證了高原的歷史變遷,更作為一種文化象征,延續在每個高原兒女的生活和精神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