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會的展廳。本版圖由林芝市職業技術學校提供

林芝市職業技術學校。本版圖由林芝市職業技術學校提供

林芝市職業技術學校“藏韻金絲掐絲琺瑯畫”應邀參加職業教育優秀非遺教學成果展。本版圖由林芝市職業技術學校提供
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會的展廳內,一幅《民族團結石榴圖》掐絲琺瑯畫前始終人頭攢動。金絲勾勒的石榴果實飽滿,藏式吉祥紋樣與漢族云紋交織,琺瑯釉料在燈光下折射出絢麗光彩。這幅出自林芝市職業技術學校師生之手的作品,不僅讓無數的異國觀眾駐足贊嘆,更成為西藏文化與世界對話的“無聲使者”。從北京的職業教育非遺成果展,到馬來西亞馬六甲的海絲文創聯展,再到大阪世博會的國際舞臺,這所位于雪域江南的職業院校,正以非遺傳承為筆、職業教育為紙,書寫著西藏文化“破圈”出海的動人篇章。
匠心育人:構建非遺傳承的“林芝范式”
在林芝職校的“藏韻金絲”工作室里,90后教師李錦惠正手把手指導學生彎折金絲。“掐絲時力道要穩,每一根銅絲的角度都要貼合藏式紋樣的韻律。”她手中的鑷子輕盈翻飛,細如發絲的銅絲逐漸勾勒出雪蓮花的輪廓。這位畢業于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的青年教師,自2016年扎根高原以來,已帶領學生創作近千件掐絲琺瑯作品,其中多件斬獲國家級、自治區級獎項。
林芝職校的非遺育人之路,始于對民族文化傳承的深刻思考。作為西藏職業教育領域的標桿院校,該校早在2018年便確立“黨建引領+非遺傳承+創新創業+文化育人”的四位一體育人體系,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教學全流程。學校組建8個非遺學生社團,配套專項經費打造掐絲琺瑯、藏香制作、唐卡繪畫等實訓工坊,建立包含百部技藝視頻的數字化資源庫,讓古老非遺在校園里實現“活態傳承”。
“非遺不是博物館里的‘老古董’,要讓它在當代生活中煥發新生。”李錦惠的教學理念,折射出學校非遺育人的創新思路。該校創新推出“三維協同”推進機制:在師資上,組建“專業教師+非遺傳承人+企業導師”的跨界團隊,邀請西藏級非遺傳承人定期駐校授課;在課程上,開發《藏式紋樣中的中華民族文化交融》等特色課程,形成“傳承技藝+創新設計”雙主題教學結構;在實踐上,推行“基礎教學-創新開發-商業化應用”三階培養模式,鼓勵學生將技藝轉化為市場認可的產品。
這種系統化的育人模式,讓學生在掌握技藝的同時,更讀懂文化背后的精神內核。參展大阪世博會的學生索朗旺堆,在制作《高原春色》琺瑯畫時,特意融入雅魯藏布江的曲線元素。“李老師告訴我們,每一筆創作都要帶著對家鄉的熱愛。”如今,這位來自林芝本地的藏族小伙子,已能獨立完成復雜的掐絲琺瑯作品,他的心愿是“讓更多人通過我的作品看見西藏的美”。
文化交融:從校園作品到國際名片
2024年10月,馬來西亞馬六甲國際鄭和研究院內,一場特殊的文化對話正在上演。林芝職校選送的《掐絲琺瑯吉祥八寶杯墊》剛一亮相,便吸引了當地傳統工藝師的目光。“這些藏式八寶紋樣與我們的娘惹文化紋樣竟有相通之處!”國際鄭和研究院院長張瑞發博士駐足良久,忍不住用中文贊嘆。此次海絲文創聯展恰逢中馬建交50周年,該校作品作為西藏唯一代表,與100多件海絲文化作品共同展出,成為粵藏援藏合作的文化亮點。
這并非林芝市職業技術學校非遺作品首次“出圈”。早在2024年9月,該校《民族團結石榴圖》便在北京舉辦的中華職業教育社非遺成果展上驚艷亮相,得到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郝明金的高度評價:“為職業教育服務文化強國戰略提供了‘西藏樣本’。”同年11月,學校作品在林芝檔案文創大賽中斬獲二、三等獎,多件文創產品進入校企合作落地階段。
這些成績的背后,是學校對文化交融的深度探索。在林芝職校的非遺課堂上,“融合”是不變的關鍵詞:唐卡繪畫中融入現代審美,在藏香配方里調整香料比例以適應國際受眾,掐絲琺瑯作品中巧妙結合多民族吉祥符號。民族美術專業組組長李錦惠帶領團隊研發的“藏窗·光影鏤空”掛飾,將藏式建筑的窗欞紋樣與現代光影技術結合,已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文化沒有國界,好的作品能跨越語言障礙。”副校長陳炳炎至今記得大阪世博會期間的暖心場景:一位日本老太太在藏式合香展臺前停留許久,反復聞嗅柏木與雪蓮花混合的香氣,最后用手勢比劃著購買了10份香品。“她指著香瓶上的八吉祥圖案,又指著自己胸前的文玩念珠,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文化的共鳴如此奇妙。”據統計,該校展區在展會期間累計接待各國觀眾超萬人次,《藏式吉祥八寶》《布達拉宮》等作品被多家國際機構收藏。
產教融合: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動能
在林芝市巴宜區的桃花節上,林芝職校學生的非遺體驗攤位前總是排起長隊。游客們親手參與掐絲、研粉,在互動中感受藏地文化的魅力。“我們不僅要培養非遺傳承人,更要讓非遺成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金鑰匙’。”學校黨委副書記徐久峰介紹,近年來該校依托非遺技藝,已累計培訓農牧民1900人次,幫助30余名畢業生開設手工作坊,帶動近百人就業。
學校牽頭成立的林芝市職業教育集團(聯盟),如今已匯聚73家成員單位,涵蓋18所區內外院校和55家企業。在產教融合基地里,喜嘜廚房、零點廣告等6家企業入駐,學生們在這里實現“學習-實踐-就業”無縫銜接。2024年,學校與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合作共建“非遺創新實驗室”,推動藏地非遺與現代設計、電商運營深度融合,首批開發的20款文創產品上線首月便銷售額破百萬。
藏族姑娘赤列白姆是學校2022屆畢業生,如今在林芝市區經營著一家非遺文創小店。“上學時參與制作的《吉祥八寶杯墊》,現在成了店里的暢銷品。”她的小店不僅售賣掐絲琺瑯、藏香等產品,還定期舉辦非遺體驗課程,吸引了大量游客。“很多顧客說,通過我的作品,他們看到了不一樣的西藏。”赤列白姆的創業故事,正是學校“以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理念的生動寫照。
薪火相傳:讓西藏文化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站在大阪世博會的領獎臺上,李錦惠接過國際展覽局頒發的“文化交流貢獻獎”,心中百感交集。“這不僅是對我們作品的認可,更是對西藏文化的肯定。”她想起參展前,學生們為了完善作品,連續一個月每天加班到深夜。“索朗旺堆為了調整琺瑯釉料的顏色,反復試驗了20多次;次仁卓瑪在繪制唐卡時,特意加入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地標元素。”
如今,林芝職校的非遺傳承之路越走越寬。學校已在“十四五”期間投入2.3億元,擴建非遺實訓基地,新增絨花制作、藏式泥塑等專業方向;與西藏大學、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合作開展“3+3”中高職貫通培養,打通非遺人才培養的上升通道;通過線上展覽、文化交流等形式,持續擴大藏地非遺的國際影響力。
“未來,我們要讓更多雪域兒女帶著非遺技藝走向世界。”徐久峰望著校園里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語氣堅定。在教學樓的墻上,一行標語格外醒目:“以非遺技藝傳承民族文化,以職業教育助力文化強國。”這里的師生們正用實際行動證明,當古老非遺遇上現代職教,當藏地文化擁抱廣闊世界,便能綻放出跨越時空的璀璨光芒。
從林芝的群山到國際的舞臺,從課堂的實訓到市場的檢驗,林芝市職業技術學校正以獨特的“非遺+職教”模式,為藏地文化傳承與發展探索出一條可行之路。正如那幅《民族團結石榴圖》所寓意的,各民族文化如同石榴籽般緊緊相擁,在交流互鑒中共同書寫中華文化的輝煌篇章。而這所高原職校的故事,也成為新時代職業教育賦能文化傳承、助力文化“走出去”的生動縮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