鑼鼓聲響,好戲開場。表演湘巴藏戲的演員們唱腔高亢、舞步有力,博得陣陣喝彩。在西藏日喀則市南木林縣非遺公園,一場非遺展演活動正在火熱進行。《智美更登》《卓娃桑姆》等藏戲劇目輪番上演,吸引眾多居民前來觀看。
“每逢節日,我們都會到縣里演出,還參加過拉薩雪頓節、日喀則珠峰文化旅游節等大型活動。”湘巴藏戲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次仁多吉介紹,通過組建少兒藏戲隊、開展藏戲進校園進鄉村等活動,湘巴藏戲的傳承人群體平均年齡已降至35歲以下。
近年來,西藏不斷深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基本建成自治區、市(地)、縣(區)、鄉(鎮)、村(居)五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實現市(地)有圖書館、群眾藝術館、博物館,縣(區)有綜合文化活動中心,鄉(鎮)有綜合文化活動站,村(居)有文化活動室,更好地滿足了各族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提升,不僅在于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更在于服務模式的轉型升級。“過去是我們演、群眾看,現在是群眾自己演、主動來。”西藏自治區群眾藝術館館長敖超說。
通過實施縣鄉文藝骨干培訓計劃,西藏每年為基層培養1000多名文藝人才,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實現從“送文化”到“種文化”的轉變。目前,西藏共有76個縣(區、市)藝術團、153個民間藏戲隊、395個鄉鎮文藝演出隊和5492個建制村(居)文藝演出隊。
公共文化服務正成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新引擎。在日喀則市江孜縣一處文化站,當地婦女學習藏族傳統刺繡,生產的手工藝品銷往國內外。“以前農閑的時候,沒啥事做。現在學了刺繡,既能傳承手藝,還能增加收入。”當地婦女央宗說,自己一個月可以賺3000多元。
數字化為公共文化服務注入新動能。西藏公共文化云平臺上線后,只需一部手機,群眾就能隨時隨地觀看藏戲、學習傳統手工藝、參觀博物館。那曲市聶榮縣下曲鄉的牧民次熱阿宗,通過該平臺學會了傳統編織技藝,增加了收入。“文化站的老師還會通過視頻遠程指導我設計新圖案。”次熱阿宗說。
從草原牧區到邊境村落,從傳統非遺到數字平臺,西藏的公共文化服務正以更加豐富的形式融入群眾日常生活。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福祉,既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也助力了增收致富,為雪域高原注入了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