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在海拔5000余米的羌塘草原深處,成群結隊的黑色綿羊在巴姆瓊宗山腳下覓食,宛若一條黑珍珠項鏈,為蒼茫的雪山平添了幾分靈動。
那曲市農牧業(草業)科技研究推廣中心的科研人員正在對這些黑羊進行體檢,定期監測它們的健康狀況和生長情況。“通過數據收集和分析等科技手段,有望釋放‘瓊宗黑羊’古老傳說中的創新潛能。”措折羌瑪鄉黨委副書記、鄉長旺色達瓦在一旁介紹道。
“‘瓊宗’在藏語中意為女將軍出生的宮殿,瓊宗黑羊是那曲市雙湖縣措折羌瑪鄉特有的綿羊稱謂。”旺色達瓦告訴記者,措折羌瑪鄉地勢地貌獨特、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全鄉區劃總面積達4.7萬平方公里,從南向北地勢逐漸升高,平均海拔在5129米以上。在當地群眾口口相傳的歷史傳說中,早在1000多年前,格薩爾史詩中聲名遠揚的女將軍“巴姆”便活躍在瓊宗山脈一帶,后來這片山脈被命名為“巴姆瓊宗山”,當時該地區牧民以養殖通體烏黑、毛發光亮的黑色綿羊為主要生計。瓊宗黑羊因生長發育速度快、肉質肥而不膩的特性,成為“軍糧”,深受士兵喜愛。當地流傳至今的諺語“小茅草唱歌,小石頭跳舞”,形象描繪出措折羌瑪鄉常年多風、氣候嚴寒的特點,也從側面印證了瓊宗黑羊極強的抗寒、抗風能力。
“時至今日,措折羌瑪鄉養殖的綿羊中,不少個體與歷史記載的瓊宗黑羊特征高度吻合。相關科學分析及養殖大戶的實踐經驗均表明,這種黑色綿羊在體型和肉質方面具備獨特優勢。”旺色達瓦表示。
生態底色、人文底蘊給了措折羌瑪鄉黨委、政府創新底氣。
措折羌瑪鄉黨委、政府研究認為,打造“瓊宗黑羊”品牌、精心培育優質的種業之“芯”,是贏得市場競爭優勢、促進牧民增收、提升牧業附加值和推動高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經過爭取,政策正在形成合力——2023年,那曲市農業農村部門解決特色綿羊新鮮肉類運輸車輛購置資金30萬元;雙湖縣農業農村部門提供牲畜良種補貼資金24萬元;2025年那曲市科學技術局解決“瓊宗黑羊”產品包裝設備及數據檢測等30萬元項目資金。
規模效應正在顯現——通過“農牧民合作組織+牧戶”的模式,不僅實現了傳統養殖的現代化轉型,更帶動全鄉300余戶、1400余人增收。據統計,截至目前,該鄉篩選培育了5500多只黑羊,有6個集中培育點,并成功注冊“瓊宗黑羊”商標。通過特色產品的推廣和粗加工,近兩年,羊胴體銷售額達80多萬元,羊雜產品銷售額達5萬多元。
“2024年,我們家分紅28000元現金,還分到31只綿羊。”46歲的牧民旺青高興地告訴記者。旺青在村里的雙湖縣查倉生態牧業有限公司從事放牧工作,放養包括瓊宗黑羊在內的950只羊。
順著旺青的視線,只見夕陽柔光中,牧歸的羊群猶如流動的墨汁,為千年史詩增添了動人的一頁。
如今,瓊宗黑羊已啟動培育和申報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綠色產品、有機產品等認證,現代畜牧業的良種、良舍、良料、良醫、良法等在遼闊的羌塘草原有了巨大的施展空間,一條從雪山牧場延伸到消費者餐桌的特色產業鏈可期可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