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一天,天氣晴朗,陽光明媚。記者應邀前往采訪肖達瓦老人。
已過古稀之年的肖達瓦,身形消瘦,步履穩健,臉上帶著歷經歲月沉淀后的平易和從容。他一邊帶著記者向家里走去,一邊微笑著向街坊四鄰打著招呼。
“平日里,除了本職工作,我要和當地百姓共同抗災保畜,做好鹽糧交換等工作。我也很愛看書,每到夜里,就裹著厚厚的羊皮襖,在被窩里看書,或是在小木桌上整理讀書筆記。爐子微弱的火光輕輕烘烤著我那雙被雪打濕的鞋子,這是我最難忘的時光。”肖達瓦的回憶,從在改則縣的工作開始。
“1966年8月至1969年12月,我在西藏民族學院學習;1970年1月至1975年3月,在陸軍某部服兵役,當過通信兵;1975年4月,來到阿里地區改則縣組宣部工作,一干就是12年。”肖達瓦回憶說。
改則縣平均海拔4700米,高寒缺氧、空氣干燥,常年大風肆虐,冬天極端低溫能達到零下30多度。正是在這樣極其艱難環境下的堅守和奉獻,讓肖達瓦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從正科級干部破格提拔為措勤縣委書記,肩上擔子愈發沉重。
1987年,33歲的肖達瓦擔任措勤縣委書記兼人大常委會主任,成為當時最年輕的縣委書記。
肖達瓦回憶說,當時的措勤,孩子們的童年時光大多與羊群相伴。為了生計,很多家長讓孩子從小就加入到放羊娃的行列。
“書記,我家孩子讀書有什么用?會放羊就夠了,掙了錢,就能結婚、生娃。”每每聽到家長們說這樣的話,肖達瓦的心里就感到陣陣刺痛。
“讀書可以改變命運!不僅是認字、數數,還可以讓孩子們走出去,看到更廣闊的天地。”這是肖達瓦常常對孩子父母說的話。
后來,中央與地方政府不斷增加教育經費投入,加上社會各界助力,肖達瓦牽頭在改善辦學條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轉變落后觀念等方面下足功夫,幫助越來越多的適齡兒童走進學校。
“1987年,當地入學率不到30%。到1993年,已接近70%。如今,每家每戶的孩子都在上學,他們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為夢想而努力。”肖達瓦的眼里滿是欣慰。
更讓肖達瓦自豪的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在國家政策支持下,當地政府和援藏工作隊通過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支持,肖達瓦和本地干部們積極傳授管理、政策、科技等多方面知識,也讓當地群眾拓寬了發展的眼界和思路。
“我們通過聯系客戶、對接市場,幫助牧民把羊毛、羊絨銷往全國各地,兌換成實實在在的現金!”肖達瓦說。
1995年,肖達瓦被組織安排到自治區人民檢察院阿里分院工作。
“在此期間,我重點抓好檢察隊伍建設,提升和規范檢察業務,帶領大家認真辦理每一起案件。”肖達瓦說。
2001年1月,肖達瓦再次履新,調往人大阿里地區工委工作。在此期間,他認真學習法律法規,掌握人大工作業務相關知識,嚴格指導各縣人大工作,平日里與當地群眾密切聯系,認真聆聽他們的心聲,推動阿里地區人大工作逐漸步入規范化、常態化軌道。
在阿里地區工作近40年的肖達瓦,如今可以安享晚年。而今天的阿里,也早已不是當年的模樣。2024年,地區上下以建設雪域高原“西部明珠”為目標,開展“狠抓投資落實年”行動,實施重點項目531個,固定資產投資歷史性突破百億元大關,堅持優化一產、壯大二產、提升三產,統籌推進“九大產業”,積極搭建高質量發展的“四梁八柱”。“日土白絨山羊”被農業農村部登記保護,“野血牦牛”被評為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綠色工業完成投資增長77.7%。編制象雄文化產業園規劃,新能源公交車、共享單車、全國首家高原無人裝備測試基地項目相繼落地阿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