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貢覺縣特有的優良畜種阿旺綿羊,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穩定選擇。

桑珠榮村民族手工業孵化基地。
“咩咩咩……”貢覺縣阿旺鄉綿羊養殖基地內,膘肥體壯的阿旺綿羊或悠然踱步,或低頭吃草,處處洋溢著生機。冬青村脫貧戶伍金旦增感慨道:“以往自家養羊,規模小、技術差,一年到頭掙不了幾個錢。如今村里成立合作聯社,我把羊托管過來,還能在基地打工,收入比之前多了好幾倍!”
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是鄉村振興的基石。近年來,貢覺縣堅持黨建引領,把產業發展作為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之舉,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整合各類資源,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持續拓寬群眾增收渠道,走出了一條黨建強、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新路子。
黨建引領,“羊”帆起航
阿旺綿羊是貢覺縣特有的優良畜種,生長發育迅速、產肉性能佳、肉質鮮嫩,深受市場青睞。貢覺縣堅持黨建引領,推動阿旺綿羊產業做大做強。2023年,阿旺鄉整合9個村的集體經濟項目,強鄉興村投入600萬元村資金,組建加措忠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創新構建“阿旺片區1-9村黨支部+合作社+牧戶”的集體經濟發展模式。
2024年,合作社計劃引入“一胎雙羔”技術時,牧民們滿心疑慮:“一胎兩羔,能靠譜嗎?”面對質疑,村里的養殖能手其羅率先響應。在技術人員的悉心指導下,其羅精心照料懷孕母羊,從飼料搭配到羊舍環境調控,每個細節都毫不馬虎。最終,技術推廣取得成功。
其羅喜笑顏開,逢人便夸:“這新技術太棒了,收入直接翻番!”他的成功,為阿旺綿羊科技擴繁開辟了新局面,讓其他牧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大家紛紛打消顧慮,踴躍參與到技術推廣中。
如今,阿旺鄉加措忠合作社的羊圈愈發熱鬧。2024年,隨著昌都市智慧牧業平臺投入使用,每只羊都戴上了標識信息牌。其羅輕點手機,羊群的健康數據便能實時上傳至平臺。此外,阿旺鄉草場歸集體所有,合作社制定了合理的收益分配方案:70%用于群眾分紅,5%作為村集體經濟帶頭人獎勵資金,20%留作下一年度集體經濟運轉資金,5%作為村黨組織服務群眾經費。2024年,阿旺鄉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16萬余元,平均每戶分紅約3100元。
黨建護航,項目增收
從阿旺鄉出發,沿著蜿蜒的山路前行13公里,便來到了貢覺縣拉妥鄉。這里氣候溫潤,擁有號稱藏東最好的濕地之一的“拉妥濕地”。除了美麗的濕地風光,這里還進行著一項全縣最大的項目——拉妥光伏項目。
在項目建設初期,為確保項目順利實施,貢覺縣成立了拉妥光伏項目工作專班,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縣長任副組長,相關部門和鄉鎮負責人為成員,統籌協調項目建設中的各項工作。同時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組織黨員干部深入一線宣傳政策、化解矛盾,為項目建設筑牢保障。
項目的落地,讓當地群眾切實享受到發展紅利。建設期間,累計吸納1800名農牧民參與,獲得勞務收入604萬元;全縣6個鄉鎮以村級集體經濟方式投入3789.2萬元入股拉妥光伏項目,輻射108個村居,讓集體收益惠及更廣范圍。
“我在光伏電站上班,現在每個月工資有4200元,不僅離家近,還能照顧家里。”拉妥鄉拉妥村村民次仁拉姆的話語,道出了群眾對家門口就業的滿意。
華電金上昌都新能源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毅告訴記者:“自西藏華電昌都貢覺拉妥800MW光伏發電項目開工建設以來,昌都新能源公司和參建各方一道克服凍土施工、高寒缺氧、雨雪頻發、施工降效等現實困難,全力推進施工準備工程建設。截至2025年7月,累計支出參工費用257.96萬元,材料費、運輸費、設備租賃費及租房費達2272.04萬元,各項補償費、恢復費及土地租賃費共6324.62萬元,有效促進了地方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據悉,拉妥光伏項目已累計支付土地補償費、租金租金12,090.62萬元,材料費、房屋租賃、設備運輸費及設備租賃費3,599.22萬元,為當地農牧民群眾增收共計6,454.24萬元。
黨建賦能,文化傳承
在昌都市貢覺縣,有這樣一幅唐卡作品,它以《三巖片區易地搬遷》為主題,生動地展現了當地的發展變遷。2018年,這幅唐卡一經問世便引發廣泛關注,中央電視臺、《福建日報》《天津日報》等多家媒體紛紛報道其背后的故事。最終,它被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永久收藏,成為了一件具有時代意義的藝術珍品。
這幅唐卡是勉薩派唐卡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西繞尼瑪與貢覺縣堤無瑪藝術傳承合作社畫師們歷時4年的心血結晶,更是民族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寫照。
今年40歲的西繞尼瑪,與唐卡有著不解之緣。他從13歲便開始接觸唐卡,兒時老家佛堂里那本破損不堪的藏式插畫書,是他的第一任老師。27年來,他孜孜以求,唐卡技藝日臻精深。2017年,學有所成的西繞尼瑪滿懷赤誠回到家鄉。
黨建引領,產業提質。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政策引導、資金注入、平臺搭建等利好舉措相繼落地。短短4年間,貢覺縣桑珠榮村一處不起眼的廠房華麗轉身,變為桑珠榮村民族手工業孵化基地,堤無瑪藝術傳承合作社也應運而生,成為該村的集體經濟組織。
合作社成立后,始終秉持開放包容的理念。西繞尼瑪堅持技藝共享、共同致富,每年都會在村內外定期開展免費培訓,毫無保留地傳授自己的心得經驗。他的真誠吸引了桑珠榮村的男女老少,無論是白發蒼蒼的長者,還是年僅10歲的孩童,都會在空余時間來此學習。不僅如此,對于參與唐卡創作或藏香制作的村民,合作社還會按每日100元的標準支付勞動報酬,切實保障了大家的收益。據不完全統計,自2017年孵化基地建成以來,合作社已累計舉辦各類培訓40余場,接待了眾多考察交流團體。
在政府持續的政策扶持、資源對接和市場推廣助力下,合作社發展態勢良好,銷售渠道變寬,有效激活了桑珠榮村的發展潛能。目前,合作社共有成員12人,其中6名是唐卡畫師,6名專職制作藏香。通過唐卡創作與藏香加工,合作社已實現盈利27萬余元,不僅直接解決了12名村民的穩定就業問題,還為桑珠榮村贏得了“唐卡與藏香傳承第一村”的美譽,成為當地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典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