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扎囊縣阿扎鄉種植藍莓。資料圖
在雅魯藏布江畔的扎囊縣阿扎鄉,8200畝生態基地內,沙柳、樟子松等固沙植物與雪山江水交相輝映,昔日“風起沙飛蔽日天,黃沙漫卷掩良田”的荒蕪之地,如今已成為生態與經濟雙贏的示范樣板。
2017年3月,藏草萬畝植物種苗繁育基地落戶扎囊縣阿扎鄉,一場與風沙的“綠色攻堅戰”就此打響。基地劃分為科技育苗、示范種植、生態修復三大功能區,通過鄉土植物引種馴化、生態大數據平臺建設、生態修復標準構建等措施,搭建起完善的生態修復體系。基地采用“草方格固沙+鄉土樹種選育+智能灌溉”技術體系,為荒沙披上綠裝,為雅江流域生態修復樹立了典范。
生態重生之處,亦是民生蛻變之地。基地通過“土地流轉+務工就業+技術培訓”模式,架起了生態保護與群眾增收的金橋梁。178戶818名村民通過土地流轉年增收41萬元,基地租賃村民閑置機械設備累計創收1100余萬元,還為892名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累計增收3400余萬元。基地的“田間課堂”還培養了100余名育苗技工。阿扎鄉章達村村民格桑激動地說:“以前一年放羊收入不到8000元,現在在基地務工,加上土地租金,年收入超過6萬元。家里蓋了新房,買了摩托車,風刮走的沙子,如今變成了‘金粒’回來了!”
在藏草快速發展的背后,扎囊縣稅務局通過“政策直通車+服務定制化+風險防控網”服務體系,精準助力沙地孕育希望。針對企業研發投入大、項目多的特點,梳理出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資源綜合利用增值稅即征即退等優惠政策,開展“一對一”輔導和“稅法體檢”,助力企業規范發展。基地負責人喬佳星感慨地說:“這些年,稅務干部經常帶政策上門,幫助我們享受了各種稅收優惠政策,這些稅惠如同及時雨,讓我們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科研和生態修復中,助力發展的底氣更足了!”
當樟子松的針葉拂去沙塵,當智能溫室的虹光點亮高原,藏草科技與稅務力量的協奏,正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植于雅江兩岸。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