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平均海拔超4500米,高寒缺氧,年平均氣溫在零攝氏度以下。如果說西藏是“世界屋脊”,那曲就是“屋脊上的屋脊”。在這“屋脊上的屋脊”有一位名叫林志中的老師,如同一盞不滅的燈,在這片冰天雪地中,默默燃燒了20余年。
1997年,大學畢業的林志中,在看完《孔繁森》這部電影后,堅定了“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信念,毅然踏上雪域高原。
來到西藏,林志中的第一份工作在昌都。到昌都的第二天,強烈的高原反應讓他頭痛欲裂、夜不能寐。“那時躺在床上,聽見自己的心跳聲像打鼓一樣響。”他回憶道。很多人都勸他回去,但這個倔強的年輕人留了下來。
第一堂數學課,他站在講臺上熱情洋溢地講解,臺下的學生卻眼神迷茫。他意識到,光有熱情遠遠不夠,便利用課余時間走進學生家中,了解孩子們的學習基礎和成長環境,為每個學生制訂不同的學習計劃。“孩子們學不會,不是他們笨,是我還沒找到教他們的最佳方式。”林志中說。
2003年,林志中作出了一個讓所有人意外的決定——主動申請調到條件更艱苦的那曲工作。海拔更高,氧氣更少,冬天更漫長。在那曲市高級中學,他經常一邊吸著氧一邊批改作業。
長期高負荷工作讓他的腰椎嚴重勞損。多少個深夜,他痛得無法入睡,只能靠著墻壁慢慢活動。醫生警告他必須休息,可他總是笑著說:“孩子們等不起啊。”他就這樣帶病堅持,僅利用寒暑假回家接受治療。
林志中將學生視如己出。他利用周末無償補課,自費獎勵進步學生,成了學生們的“阿爸老師”。2011年他任年級組長期間,創造了學校十年來最佳高考成績。
他清楚地記得每一個孩子的夢想,扎西卓瑪想當老師、拉姆玉珍想當公務員、其米卓嘎想當醫生……“這些孩子是草原的未來,我能做的,就是幫他們插上翅膀。”林志中情真意切地說。
令人驚嘆的是,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之余,他完成了從專科到碩士的跨越,還通過了國家司法考試。“知識改變命運,我要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孩子們,學習永遠不晚。”他在日記中寫道,“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結合藏北教育實際,他合作編著初高中數學銜接校本教材,主編晨讀材料,撰寫數學錯題集,發表多篇論文,主持多項課題。2018年,他入選“教育部中小學名師領航工程”,創辦的國家級“名師工作室”在3年內培養出3名正高級教師。
3000余名大學生、300余名骨干教師——這些數字背后,是他28年的青春與堅守。但他從不覺得這是犧牲:“每當我看到孩子們從帳篷走進大學,從放羊娃變成醫生、教師……,我就覺得,這一切都值了。”
夕陽西下,他站在校門口望著孩子們遠去的背影,高原的風吹亂了他花白的頭發,卻吹不散他眼中的光。他說:“我愿做一盞燈,照亮孩子們前行的路。教育是一場溫暖的堅守,而我,才剛剛出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