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進墨竹工卡縣唐加鄉莫沖村,田野里的青稞泛起金黃,豐收的氣息在風中流淌。作為當地有名的農業大村,這里的秋收進度不僅連著村民的“錢袋子”,更關乎全年農業生產的最終成色。為了讓這份豐收的期盼穩穩落地,莫沖村村“兩委”早早動了起來——近日,4臺嶄新的收割機順利到位,為即將開啟的秋收注入了“硬核”動力。
“以前秋收全靠手割肩扛,彎腰弓背忙上大半個月,累得直不起腰不說,遇上刮風下雨就得連夜搶收,心里總像懸著塊石頭。”村民拉巴撫摸著收割機锃亮的外殼,笑容里滿是期待,“現在好了,這4臺新家伙一到位,效率肯定翻倍!”
據村黨支部書記介紹,這4臺收割機的分配頗有講究:1組配備1臺,5組配備3臺。“這樣分是結合了兩個組的耕地面積、種植規模和往年秋收量——5組地塊更集中、種植面積大,3臺機能保證高效作業;1組地塊相對分散,1臺機足夠應對,還能靈活支援周邊。”通過精準分配與組內統籌調度,既能避免機械閑置,又能確保秋收高峰期“機器不停轉”。
購置這4臺收割機,總投入超90余萬元。資金來源采用了“國家補貼+集體投入+群眾自籌+駐村工作隊援助”的多元模式: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承擔一部分,村集體經濟和組級積累拿出一部分,村民們自愿湊了一部分,駐村工作隊也從幫扶資金里擠出一部分。“多方出力不僅減輕了壓力,更讓大家都成了‘主人翁’。”村委會主任普布次仁說。
在普布次仁看來,引進收割機是村里推進農業機械化的關鍵一步。“機械化作業能把收割周期從20多天壓縮到一周內,勞動力成本降低六成以上,遇上惡劣天氣還能搶收保產,真正做到顆粒歸倉。”
眼下,4臺收割機已完成調試,靜靜停放在村頭的空地上,仿佛蓄勢待發的“鐵甲戰士”。村民們路過時,總會忍不住多望幾眼,盤算著今年的豐收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