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愛軍在工作中。
當大多數人將西藏與旅行、高原風光綁定時,專職司機出身的鄧愛軍,卻帶著對電子科技的執念,在這片平均海拔3650米的雪域高原上,敲開了科技創業的大門。
鄧愛軍的故事,是普通人靠努力奮斗實現夢想的寫照,更是科技力量與雪域市場碰撞出的商業新篇。
方向盤上的“高原洞察”
從運輸者到機遇捕捉者
1976年,鄧愛軍出生于江蘇南京。憑借對電子科技產品的敏銳洞察力和無畏勇氣,他毅然在拉薩開啟了充滿挑戰與傳奇的創業征程。
2011年底,鄧愛軍和朋友一同進藏,原本打算在拉薩繼續以跑車為生,從未想過涉足電子科技領域。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高科技電子產品——那些小巧卻蘊藏巨大能量的設備,深深吸引了他。“我永遠記得,當時和朋友去那曲安裝19個攝像頭,去掉成本凈賺了3萬元。”鄧愛軍回憶道。這次經歷讓他意識到,這或許就是改變命運的契機。而在此之前,他與方向盤為伴的時光已有十年。
在藏期間,鄧愛軍逐漸摸清了拉薩電子市場的“痛點”:當地商戶多依賴傳統電子設備,維修售后響應遲緩;高原特殊氣候下,普通電子產品易出故障,適配性強的設備十分稀缺;年輕人對智能電子消費品的需求日漸增長,卻難尋本土化供應渠道。
“有次開廣告店的老板采購打印機,跑了三家店才找到合適的型號,還得等一周才能上門安裝?!边@段經歷讓鄧愛軍敏銳察覺:拉薩的電子科技市場不是“沒需求”,而是“缺服務、缺適配”。彼時區外電子科技行業競爭激烈,可雪域高原的市場空白,在他眼中成了獨一無二的創業機遇。方向盤轉動的每一公里,都在悄悄為他的創業夢鋪路。
“為什么不能在高原本地提供更優質的‘電子產品+維修服務’一體化解決方案?”正是這個想法,讓鄧愛軍堅定了創業的決心。2013年,他拿出全部積蓄,在拉薩宇拓路的四海電器旗下,邁出了“銷售+維修”電子產品服務一體化的第一步。
可高原創業的難度遠超預期。第一大難題就是“人才缺氧”——懂電子技術且愿意長期留在拉薩的人寥寥無幾,他只能通過朋友介紹、校園招聘,挨個說服技術人員加入;其次是“供應鏈缺氧”——區外電子元器件運到拉薩,物流周期比區外長3倍,部分精密元件還會因高原低溫損壞,他不得不自建小型倉儲,提前儲備核心配件;最棘手的是“信任缺氧”——當地商戶對“外來創業者+新興科技產品”的組合心存顧慮,初期上門推銷時,十家有九家會婉拒。
為打破僵局,鄧愛軍提出“30天試用+免費上門維修”的承諾:商戶可先試用設備,滿意再付款;設備出現問題,技術人員24小時內上門解決,哪怕是偏遠縣城,也會驅車前往。“創業前期確實苦,但我從沒放棄自己選的路。哪怕每天銷售額不理想,免費上門維修、檢修這些服務也會做到位。”鄧愛軍始終秉持“服務第一、用戶至上”的原則,把客戶利益放在首位。
從駕駛座到高科技
創業賽道的跨界逆襲
2015年,拉薩金陵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鄧愛軍從“銷售維修一體化”拓展至電子科技服務領域,業務涵蓋網絡系統集成、智能建筑總包、電信行業相關業務、工程項目管理、安防系統工程總包五大板塊,如今已成為小有名氣的科技服務商。
“能有這樣的成就,真的要感謝政府部門的支持和一路幫過我的人,是他們給了我堅持下去的勇氣和信心!”鄧愛軍滿懷感激地說。回顧從司機到科技公司創始人的轉型,他坦言:“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正是那些年開車翻越唐古拉山的經歷,讓我真正懂了這片土地需要什么樣的科技服務。”
2018年,鄧愛軍的公司與江蘇小牛電子科技、峰寧股份、廣東保倫、??低?、大華、宇視等企業達成戰略合作,實力進一步提升。近幾年,公司迎來關鍵轉折點——西藏自治區教育局啟動“智慧校園”建設計劃,鄧愛軍團隊憑借對高原環境的深刻理解,成功中標教育領域的“智慧校園”課堂設備項目。
當公司在拉薩站穩腳跟、服務覆蓋西藏各地市時,鄧愛軍也沒忘記“發達了就要反哺”的承諾。他在那曲一高、二高資助了6名貧困生,直至他們畢業,每年為每人提供約4萬元資助。憑借“接地氣”的服務與產品,他的公司成了拉薩市場的“香餑餑”,目前每年營收可達800萬元左右。
“創業就像在高原開車,既要緊盯前方的道路,也要隨時注意海拔變化。不同的是,現在我們要為整個西藏的數字未來導航?!编噽圮娺@樣比喻自己的創業路。
與高原同頻
讓科技“火種”燎原
“公司要發展,必須跟高原的發展同頻?!编噽圮娛冀K堅信企業的長遠未來藏在這片土地的需求里。他主動對接西藏“數字鄉村建設”“旅游產業升級”等政策,將公司發展融入區域發展大局。
為實現長遠發展,鄧愛軍推動公司建立“內部培訓體系”:安排技術骨干分享經驗,自己也不斷學習高科技理論知識,提升團隊專業能力。“我目睹了近幾十年拉薩日新月異的變化,我的公司也是在拉薩各項政策的滋養下,才發展得越來越好。”望向窗外的拉薩城區,鄧愛軍感慨道。
“很多人問我,一個老司機怎么敢跨界涉足高科技領域?”鄧愛軍微笑著回答,“但我覺得,正是司機的經歷給了我獨特的視角。真正的好司機不只是會開車,更懂得如何適應各種路況,安全高效地抵達目的地。做企業何嘗不是如此?”
從方向盤到科技產業,鄧愛軍的商界旅途印證了一個道理:最寶貴的商業洞察,往往來自最一線的生活體驗。在海拔3650米的高原上,他正書寫著關于轉型、創新與突破的商業傳奇。
從駕駛座上的運輸者,到雪域高原的科技創業者,鄧愛軍的轉型不僅改寫了自己的人生軌跡,更給拉薩的科技市場注入了新活力。如今,坐在公司的倉儲中心里,看著適配高原的電子設備,他說:“以前開車是把人、貨送到目的地,現在做科技,是把更便捷的生活、更高效的經營方式送到雪域的每一個角落。這片土地給了我機遇,我就要在這里把科技的‘火種’越燒越旺?!?/p>
“你們年輕,有更多可能,但別忘了‘腳踏實地、接地氣、能吃苦、有擔當’這十三個字?!背了荚S久后,鄧愛軍對新一代創業者寄予期望:“我期待看到更多年輕人帶著新想法、新技術,在這片高原上扎根。不僅做成自己的事業,更能讓這片土地因他們的存在變得更好?!?/p>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