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網絡達人與強吉村村民進行熱烈互動。

圖為網絡達人在強欽莊園參觀拍攝。

圖為網絡達人參觀拍攝傳統手工藏毯織造機器。

圖為網絡達人在瓊結縣菜籃子基地參觀拍攝。

圖為網絡達人參觀拍攝瓊結縣赤松德贊記功碑。

圖為網絡達人參觀拍攝瓊結縣青稞酒廠并向廣大網友推介產品。

圖為網絡達人參觀拍攝瓊結縣強欽莊園里陳列的展品。

圖為網絡達人向廣大網友展示瓊結縣的田園風光。

圖為網絡達人向廣大網友展示瓊結縣文創產品。

圖為網絡達人參觀拍攝瓊結縣歷史美女達娃卓瑪身著的傳統服飾。

圖為采風活動授旗儀式現場。
秋日的雅礱河谷,天高云淡,青稞如浪。
在熱烈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之際,“藏源新篇60載 探秘瓊結新境地”媒體采風活動于日前在這片承載千年文明的土地上正式啟動。
來自全區30余位主流媒體記者與知名網絡達人齊聚于此,以“媒體+文旅”的方式深入挖掘西藏文化發祥地的獨特魅力,展現瓊結縣的發展新貌,共同開啟一段貫穿歷史與現實、融合文化傳承與生態保護的深度探訪之旅。
瓊結,藏語意為“房角懸起多層”,曾是吐蕃王朝早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素有“藏源之鄉”的美譽。
采風團一行先后走訪強欽莊園、藏王墓、達娃卓瑪故居及青瓦達孜宮遺址等地,切身感受每一處歷史遺跡所承載的燦爛文明。
“推開強欽莊園厚重的木門,仿佛一步跨入百年前的生活場景。”在藏生活多年的網絡達人張語洵手持云臺,鏡頭緩緩掠過雕梁畫棟的藏式建筑與保存完好的傳統家具,語氣中難掩激動。
作為瓊結縣保存完整的傳統莊園,強欽莊園不僅呈現了藏式建筑的獨特格局,還陳列了大量近代西藏社會生產生活實物。“每一根木梁、每一幅展板都在講述歷史。比如這幅青稞收割圖,與今日瓊結的農耕景象自然呼應,可見文化傳承從未斷絕。”張語洵一邊拍攝,一邊向直播間網友娓娓道來。
離開強欽莊園,采風團走進強吉村青稞酒廠。古老的釀酒器具、翔實的釀造流程圖以及歷代酒器藏品,令大家沉浸式體驗瓊結“青稞文化”的深厚底蘊。
“我剛參與了傳統發酵環節,青稞香混著酒曲味,非常獨特!”網絡達人劉浩然舉起一瓢新釀的青稞酒,面對鏡頭笑道,“它不只是飲品,更是藏族待客和節慶的文化符號。歡迎屏幕前的朋友下單品嘗。”
酒廠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瓊結縣積極推進“非遺+旅游”模式,使青稞酒釀造技藝從“幕后”走向“臺前”,每年吸引超萬名游客前來參觀體驗。
移步藏王墓景區,一座座吐蕃贊普陵墓靜立于藍天白云之下。宏大的封土堆、刻有古藏文的石碑,無聲訴說著吐蕃王朝的往昔輝煌。
“唯有站在藏王墓前,才能真切體會‘藏源’二字的厚重。”網絡達人俯身細辨碑文,感慨萬千,“這些陵墓既是歷史的見證,也體現了西藏文物保護工作的成效。政府投入大量資金進行修繕維護,讓千年遺存真正‘活’在當下。”
為增強游客體驗,藏王陵博物館推出VR技術應用。“戴上VR眼鏡,仿佛瞬間穿越回吐蕃宮殿,古今對話的感覺非常震撼。”網絡達人拉姆表示,“曾經覺得歷史遙遠,如今借助科技,贊普理政、民族交往交流的場景栩栩如生。這種將‘硬歷史’轉化為‘軟體驗’的方式,值得更多人親身體驗。”
回到強吉村,網絡達人云丹立于村口青稞田邊,鏡頭中金黃麥浪、整潔民居與屋頂太陽能板交相輝映。“村民告訴我,過去這里是土坯房、泥巴路,如今不僅住上水泥房,通網絡、建廣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返鄉創業。”
他指向遠處的民宿集群說道:“這些由村民自營的民宿,既保留傳統風貌,又吸引游客入住——這就是鄉村振興的真實寫照。”
傍晚時分,強吉村篝火晚會開啟。村民身著盛裝,攜手跳起鍋莊,網絡達人紛紛舉起相機加入行列。歌聲、笑聲、鼓聲融為一體,久久回蕩。
晚會后,采風團入住當地民宿。藏式地毯、手繪唐卡與現代衛浴相得益彰,令大家感受到傳統與現代的和諧共生。
“夜晚躺在床上,聆聽窗外蟲鳴,如此體驗實在治愈。來瓊結,既能觸摸歷史,也可享受慢生活。”云丹感慨道。
網絡達人團隊負責人崔成學表示,連日來通過多條短視頻,團隊將瓊結的歷史文化、美食民宿等內容生動呈現給廣大網友,視頻播放量十分可觀。“我們不僅是記錄者,更是傳播者。我們將持續關注瓊結發展,把這里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此次采風是瓊結推動文旅融合的一次生動實踐。我們希望通過媒體與網絡達人的視角,讓更多人了解瓊結的歷史底蘊、生態之美和發展成就。”瓊結縣網評中心負責人田雨璐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打造多條特色旅游線路與文化IP,使瓊結文旅成為一張閃亮名片,以開放、自信的姿態迎接八方來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