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正值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也是“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謀篇布局關鍵之年。西藏自治區政協團結帶領廣大政協委員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積極發揮統戰組織優勢和專門協商機構作用,緊緊圍繞自治區黨委中心任務,堅持黨的領導、統一戰線、協商民主有機結合,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個創建”,緊緊圍繞“解決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硬約束和軟制約”和西藏“科學編制‘十五五’規劃”兩項重大任務,積極籌備本年專題議政性常委會,由政協7個專門委員會組成專題調研組,圍繞大力提升人口素質、培育新質生產力、助推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推進文旅深度融合、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創建等14個主題,深入基層調研,形成有深度、有廣度、有成效的調研成果,為即將召開的議政性常委會會議,做好了準備工作。
擴容人口規模、提高人口素質,讓民心凝聚、人才輩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口發展是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必須著力提高人口素質,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近年來,自治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口工作的重要論述,持續做好人口工作、著力提高人口素質,展現出新作為。一是身體素質持續提升。人均預期壽命達72.5歲,出生率穩定在8‰以上,人口基數穩步增長,成為全國唯一未進入老齡化的省級行政區。二是文化素質顯著增強。新增勞動力受教育年限接近全國平均水平,公共圖書館藏量及人均藏書量增長幅度遠超全國平均水平,專利授權量創歷史新高。三是思想觀念全面升級。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愈發強烈,消費結構向教育和保健領域傾斜,思想觀念開放度、數字技術接受度、創新意識和法治觀念顯著提升。四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一步鑄牢。薩嘎縣、林周縣等小學,實施“小小講解員”模式,有效提升孩子們的國家認同感和民族團結意識。江達縣江普寺自籌資金,建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基地。洛隆縣碩督鎮成功打造349國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旅游小鎮。
調研組建議:多渠道加強教育醫療人才及新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加大“高精尖”和緊缺型人才引入和培養力度,助力人才隊伍擴容和茁壯成長;多方位引導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完善各類就業政策措施;加強疾病預防、落實定期體檢,提升居民健康意識,形成全民參與的健康促進氛圍;結合實際開展專業技能和就業培訓,積極推進“訂單定崗式”培訓,構建更加科學的培訓體系。
完善體制機制,讓“育引用留”四大工程煥發更強生機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人才是自主創新的關鍵,頂尖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近年來,自治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論述,持續做好人才工作、加強人才建設,推動“育引用留”四大工程擲地有聲、成效突出。一是育才工程。累計培養農牧科技骨干378名,培訓農牧科技人才4000多人次,依托“雪域英才”和“青年拔尖人才扶持計劃”等項目支持60余名科研人員學歷提升,推動“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的重大轉變。二是引才工程。為農牧人才搭建平臺,加強對種糧大戶、涉農企業、良種繁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的技術資金扶持,依托基地開展先進適用技術試驗、推廣應用培訓和技術指導,著力提升基層農技人員水平。三是用才工程。完成全區職稱制度改革,招錄“三支一扶”人員,為基層打造了一支“干得好、留得住、用得上”的農牧科技人才隊伍。四是留才工程,出臺“珠峰英才”系列政策,完善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選拔辦法,擴充選拔范圍,提高一次性津貼發放額度。
調研組建議:進一步強化人才政策保障,建立待遇動態增長機制,督促政策落實提升政策吸引力;注重產學研融合發展,推行“田間課堂”實踐模式,推動人才與農業農村發展相適應;加強農牧科技推廣體系建設,整合“三農”工作服務職能,進一步暢通科技服務渠道;提高用人單位考評自主權,破除當前人才評價考核機制弊端,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評價體系。
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扎實推進全區精神文明創建提質增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近年來,自治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大力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社會文明程度持續提升。一是價值引領有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建立起完備的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機制,創新宣傳方式,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打造全媒體宣傳矩陣,推出“珠峰百姓名嘴”,“文明山南”品牌和文明形象大使“嘎嘎”和“吉吉”,“鄉村大喇叭”等特色活動,營造濃厚文明氛圍。二是文明實踐深化。日喀則市持續開展“暖冬六送”“國旗飄揚耀邊疆”等活動。山南市建成全區首家市級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那曲市尼瑪縣、聶榮縣志愿服務項目榮獲西藏首屆文明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金獎和銅獎。昌都市打造特色志愿服務品牌。阿里地區建立農牧民參與鄉村建設和治理的“積分制”。三是文明創建突破。各市(地)統籌推進文明單位創建活動,1市1縣先后入選全國文明城市、1縣獲文明城市提名和“第六屆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城市”稱號,36個村鎮入選全國文明村鎮、87家單位入選全國文明單位、13戶家庭入選全國文明家庭、12所學校入選全國文明校園,1人獲得全國道德模范榮譽稱號,7人獲全國道德模范獎。四是文化傳承創新。林芝市第一小學注重德育和以文化人,打造第二課堂,厚植文化底蘊。波密縣完全小學興趣班,開設藝術、體育、科技等36個興趣小組。山南市積極推進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覆蓋72個鄉鎮。曲松縣堆隨鄉小學構建“西藏非遺+本地非遺+校園原創”三級傳承體系,傳承藏戲文化啟蒙工程“扎西雪巴”。
調研組建議:創新精神文明建設宣傳方式,拓寬宣傳途徑擴大覆蓋面,打造一批接地氣、聚人氣的宣講品牌;培育高原特色文化品牌,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加大各項資源投入,形成黨委領導、各部門抓落實、全社會積極參與的強大組織保障;加強數字技術賦能,抓住信息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建立線上線下文明風尚的共促機制。
持續推進健康西藏建設,讓人民群眾收獲更多幸福
人民健康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重視健康保障工作,研發并推廣適用高海拔地區的醫療保健新設備新技術,不斷提高他們的健康水平”。自治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奮力推進健康西藏建設取得新成效。一是黨委政府精準施策。針對高原病高發、膳食結構不合理等問題,自治區黨委提出“五個針對”工作要求,為破解西藏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瓶頸,實現健康西藏建設找準了應對之法。二是政協持續跟進監督。自2023年“五個針對”提出以來,自治區政協通過專項調研、民主監督等方式,提出大量意見建議。今年重點圍繞“五個針對”落實情況開展深度協商。三是部門協同成效顯著。實施受援醫院建設與發展行動,充分發揮“組團式”醫療人才援藏優勢,建成“1+7+13”受援醫院體系,著力建設“三級甲等”和“二級甲等”醫院,大力推進“傳幫帶”工作。受援醫院門診量、住院量和診療能力顯著提升。實施城鄉居民健康體檢行動,不斷提高健康體檢標準,2023年以來已累計體檢539.53余萬人次。疾病防治方面,實現包蟲病動態清零,大骨節病零新發,兒童先天性心臟病救治實現常態化、規范化、機制化,全區確立白內障救治定點醫院45家,2023年以來累計手術治療2.2萬余例。實施國民營養計劃行動,發布《高原地區居民膳食指南》,推進農牧區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與營養健康評估,全區居民健康素養水平有明顯提升。
調研組建議:不折不扣落實“五個針對”要求,優化醫療資源布局,推進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實施領軍人才、緊缺骨干人才、基層醫務人員補缺和能力培養計劃;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讓改革紅利更多更好惠及廣大群眾,特別是農牧區群眾;提升公共衛生服務能力,深化疾病控制體系構建和能力提升,加強專科醫院建設。
服務“十五五”規劃編制,助推西藏高質量發展
近期,習近平總書記對“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堅持科學、民主、依法決策。自治區黨委十屆八次全會及時部署落實,王君正書記提出明確要求。自治區政協聚焦高原農牧、清潔能源、文化旅游等產業,結合基層治理、鄉村振興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深入調研提出規劃建議。
回顧“十四五”時期,西藏以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四件大事”為航標,在雪域高原書寫了壯麗詩篇:經濟增速多年保持全國前列,經濟發展活力不斷增強,產業培育發展取得新成效,城鄉面貌煥然一新,改革開放全面深化。
“十五五”時期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的關鍵時期。政協各調研組圍繞重點領域提出規劃建議:清潔能源產業方面,統籌電源、電網、負荷、儲能一體布局,提升新能源對電力的調節能力,建設智能化低損耗電網平臺,配套電力消納產業規劃,完善綠電定價和政策支持。高原特色農牧業方面,持續加大扶持力度,搭建科研創新平臺,培育現代農牧業新質生產力,推動標準制定和品牌建設。文化旅游產業方面,優化旅游空間布局,融入周邊區域戰略,創新文旅產品,完善設施和宣傳推廣。基層治理、助力鄉村振興方面,強化黨建引領,抓實基層黨組織建設,推進法治鄉村建設,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創建方面,深化宣傳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落實“三個賦予一個有利于”總要求,不斷推進“四大工程”“六項行動”工作新提升。
立足新發展階段,自治區政協將以此次專題議政性常委會為契機,聚焦破解西藏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硬約束”與“軟制約”,切實履行“落實下去、凝聚起來”的政治責任,通過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將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貫穿始終,為西藏“十五五”規劃落實和高質量發展貢獻政協力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