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獲國家優質工程金獎的DG水電站。
作為服務國家戰略的中央企業,中國水利水電第九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水電九局”)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的重要戰略思想,主動融入國家西部大開發、碳達峰碳中和、鄉村振興等重大戰略布局,深耕藏區10載,在雅魯藏布江畔、怒江上游、草原峽谷間,用一項項精品工程踐行“對黨忠誠、為國盡責”的使命,為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獻禮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
2015年,中國水電九局緊跟國家援藏步伐,從貴州高原會師雪域,十年間把“水、能、砂、城”四大業務板塊深深嵌入西藏高質量發展的脈搏之中,項目覆蓋西藏七市地,輻射新疆、云南、四川,成為雪域高原上最可信賴的“光明使者”與“綠色工匠”。
水:世界屋脊上的水力發電奇跡
黨中央提出“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將水力發電等清潔能源開發作為優化能源結構、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中國水電九局響應國家“十四五”可再生能源規劃,以技術創新破解高海拔建設難題,讓江河成為推動西藏能源革命的“綠色引擎”。
“滴水不漏”曾是世界壩工界遙不可及的夢想。雅魯藏布江中游大峽谷深處,一座世界海拔最高的碾壓混凝土大壩拔地而起,壩頂高程3451米的DG水電站,作為西藏已投產最大內需水電站,66萬千瓦的總裝機容量背后,是中國水電九局數百名建設者的辛勞付出。面對高海拔高寒地區極端復雜的氣候環境挑戰,項目團隊創造性研發的《青藏高原復雜條件碾壓混凝土綠色筑壩關鍵技術及應用》《高海拔寒冷地區大壩智能溫控通水冷卻施工技術》等國際領先、國內首創技術的應用,讓這座百米級攔河大壩實現“滴水不漏”,填補了我國高海拔高寒地區碾壓混凝土筑壩技術空白。
在生態保護與工程建設的平衡中,中國水電九局首創鋼管柱群豎縫式裝配技術建成世界海拔最高、落差最大的生態魚道,為巨須裂腹魚等多種珍稀魚類搭建起“洄游天梯”。
水利惠民——高原水網的生命滋養。2023年6月30日,日喀則市南木林縣湘河岸邊,藏族群眾身著節日盛裝,手捧糌粑、青稞酒,迎接第一股渠水汩汩流入干涸的農田。湘河水利樞紐總庫容1.134億立方米,相當于5個西湖,8條干渠總長156公里,可灌溉12.49萬畝耕地,年增產糧食1.2億公斤。2024年5月開工的康卓水庫,是西藏“十四五”重點水源工程,平均海拔4300米,缺氧、嚴寒、運輸半徑超過300公里。項目部將組織優勢轉化為攻堅動能,不斷強化現場管理,保障設備高效運行,實現安全、質量、進度協同推進,僅用58天就完成大壩防滲墻施工。2025年6月7日成功截流,預計2026年下閘蓄水,屆時將徹底解決年楚河流域3個鄉11個村3200余人飲水和3.67萬畝農田灌溉難題。
能:把陽光“裝進口袋”的西藏方案
黨中央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后,西藏的太陽能資源開發成為國家新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水電九局搶抓“打造青藏高原國家生態文明高地”機遇,在海拔4500米至5228米區域建設“陽光電站”,將雪域之光轉化為綠色動能。
2024年1月,海拔5228米的亞堆才朋山脊,氣溫零下25℃,氧氣含量僅為平原的50%。600余名建設者鏖戰90個日夜,采用“滑軌+騾馬+無人機”三維運輸,把一塊塊光伏板以及組件送上山巔。項目投運后,32個光伏陣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年均發電量1.8億千瓦時,可滿足當地用電需求。
那曲市甘丹康桑12萬千瓦光伏儲能項目,是西南最大構網型光儲電站。2655畝的光伏陣區里,39個陣列、423臺逆變器與8653個組串錯落有致,創新的32度傾角設計使發電效率提升15%,2.5米的陣列間距則為藏北牦牛預留了充足活動空間,“板上發電、板下放牧”的模式帶動320名牧民就業,人均年增收超2萬元,為鄉村振興注入綠色動能。
拉薩市尼木霍德一期10萬千瓦光伏項目地處拉薩市尼木縣續邁鄉霍德村,平均海拔超過4700米,光伏陣區最高點超過4900米,擁有世界最高海拔大規模電化學儲能系統(海拔4784米)、世界海拔第二高的110kV升壓站和光伏陣區,總裝機容量10萬千瓦。超高海拔地區生態較為脆弱、修復能力不足等多項難題,給光伏項目環境保護工作帶來極大考驗。中國水電九局創新高寒草甸保護“起、存、養、復”四步工作法,通過即起即復、獨立養護等手段,實現了高海拔高寒地區草甸100%有效保護和及時恢復。
砂:點石成金的“綠色魔方”
中國水電九局自1959年發明人工生產砂石骨料技術至今66年來,先后在國內外承建了100余座大型人工砂石系統工程,是中國機制砂石技術的發明者,也是目前世界最先進機制砂石技術的開發者和擁有者。
中國水電九局在行業內先后4次升級迭代的機制砂石制備工藝,在水電站、水利工程、核電、高速公路、機場、高鐵、房建市政等各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近幾年來,在川、藏高海拔地區先后承建了DG、JX、BDa、昌波以及米林等水電站砂石系統工程,其中DG、BDa水電站砂混系統是當時和目前西藏自治區規模最大的砂石混凝土生產系統。
在DG水電站砂石系統建設中,研發的“青藏高原水電工程開挖料深度利用”技術,將工程開挖渣料變廢為寶、制備出高品質的砂石骨料,用于混凝土澆筑水電站構筑物,首次實現了大型水電工程不設開采料場、不設永久棄渣場的先例,減少棄渣45萬立方米,避免5萬平方米生態破壞,節省投資超3億元,成為高海拔綠色建造的范本。
在某大型水電站砂混系統規劃設計和建設中,秉承“不破壞就是最大的保護”理念,克服當地生態、環境保護要求高等諸多條件限制,深入應用BIM技術對設備選型和車間布置方案進行深度優化,保護了場區內13棵百年核桃樹,實現工程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成功打造出“中國最美砂石系統”。
城:安居樂業的幸福畫卷
中國水電九局緊扣“住有所居、學有所教、暖有所供”的民生需求,以房建工程為載體,將國家民生保障戰略轉化為西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城所以盛民,安居樂業也。中國水電九局憑借建筑業特級資質,以強悍的綜合實力,在西藏建筑版圖上不斷開疆拓土,將一座座城鎮化、工業化和智能化高樓大廈、安居小區建設藍圖,變成賞心悅目的美麗現實。
從易地搬遷房到教師宿舍,從供暖工程到旅游文化園區,中國水電九局的房建項目如同一條條溫暖的紐帶,將民生關懷傳遞到西藏的每個角落。這些建筑不僅解決了“住有所居”的基本需求,更承載著藏區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走進日喀則市珠峰旅游文化創意產業園,藏式碉樓與玻璃幕墻交相輝映。項目總建筑面積28萬平方米,建設者們將“文化、創意、旅游”三大功能有機融合,2024年雪頓節期間,園區接待游客12萬人次,帶動當地就業800余人。
承建的派墨公路作為西藏墨脫縣的“第二條生命線”,是西藏自治區和林芝市重點建設工程,是“央企助力富民興藏”“央企助力西藏脫貧攻堅”的落地項目,對加快雅魯藏布江流域水能開發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車當天,墨脫縣群眾紛紛說:“感謝央企,天塹變通途”。
十年砥礪,十年奮進。從雅魯藏布江奔騰的浪花,到阿里高原熾熱的陽光;從“廢渣變寶石”的綠色砂石,到藏家新居里升騰的裊裊炊煙,中國水電九局用一項項創新、一樁樁民生實事,在世界屋脊鐫刻下新時代央企的使命擔當。
面向未來,中國水電九局將繼續胸懷“國之大者”,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為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貢獻新的更大力量,讓雪域高原的綠色動能永續澎湃,讓民族團結之花在地球之巔常開長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