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西藏自治區正式成立。60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與深切關懷下,西藏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諸多領域均發生了根本性變革。黨中央針對西藏的一系列戰略決策與支持舉措,推動西藏實現了從落后走向進步、從貧窮走向富裕、從封閉走向開放的偉大跨越。在這一進程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于雪域高原愈發牢固,西藏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共同譜寫了西藏繁榮發展的壯麗篇章 。
從和平解放到自治區成立——西藏發展的關鍵跨越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簡稱《十七條協議》)的簽訂,宣告西藏和平解放。這一偉大事件使西藏人民擺脫帝國主義的侵略和羈絆,與全國各族人民一道走上了團結、進步、發展的光明大道。和平解放為西藏的后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是西藏從黑暗走向光明、從落后走向進步的關鍵起點。
和平解放后,西藏面臨著社會制度的根本性變革。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嚴重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廣大農奴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1959年,中央人民政府順應歷史潮流和西藏人民的迫切愿望,在西藏開展民主改革,徹底廢除了封建農奴制,百萬農奴翻身解放,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民主改革不僅實現了西藏社會制度的歷史性跨越,更為重要的是,讓西藏各族人民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真正為人民謀幸福的政黨。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隆重召開,西藏自治區及其人民政府正式宣告成立。這標志著西藏開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西藏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實現了當家作主,自主管理本地區事務的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施,促進了西藏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協作,為西藏的長期穩定和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黨中央關懷引領下的西藏發展成就
(一)政治建設:保障當家作主,維護團結穩定
西藏自治區成立以來,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西藏的政治建設。在黨的堅強領導下,西藏不斷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西藏各族人民平等參與管理國家事務和自主管理本地區事務的權利。通過加強民主政治建設,西藏各族人民積極參與政治生活,從昔日的農奴成為今天的國家主人,真正實現了當家作主。
在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方面,黨中央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分裂行徑,堅定支持西藏開展反分裂斗爭。西藏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堅決與達賴集團等分裂勢力作斗爭,有力維護了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同時,黨中央大力推動西藏基層黨組織建設,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少數民族干部,他們扎根雪域高原,為西藏的發展穩定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成為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中流砥柱。
(二)經濟發展:實現騰飛跨越,邁向繁榮富強
自治區成立后,在黨中央的關懷下,中央政府為西藏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在財稅金融、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等各個領域給予大力支持。國家把西藏納入全國經濟建設總體規劃,安排了一大批關系西藏長遠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重大工程項目。
改革開放以來,西藏經濟更是實現了騰飛。在黨中央的引領下,西藏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特色產業蓬勃發展,旅游業成為西藏的支柱產業之一,每年吸引著大量國內外游客前來領略雪域高原的獨特風光;青稞、牦牛等特色農牧業不斷升級,通過現代化的生產經營模式,實現了食品向產品、產品向商品的轉變,為農牧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撐。
近年來,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西藏憑借獨特的區位優勢,加強與周邊地區的經濟合作,積極打造面向南亞開放的重要通道。2024年,西藏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765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是1965年的155倍。如今的西藏,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富裕,正向著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的目標大步邁進。
(三)文化繁榮:傳承民族瑰寶,促進交流融合
西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蘊。黨中央高度重視西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60年來,西藏的傳統文化得到了妥善保護和弘揚,眾多古老的文化遺產如布達拉宮、大昭寺等得到精心修繕和維護,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璀璨明珠。藏醫藥、藏戲、唐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在傳承中不斷創新發展,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同時,西藏積極推動各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融合。隨著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和教育普及程度的提升,西藏各族人民不僅傳承和發展本民族文化,還積極吸收和借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促進了文化的多元共生和共同繁榮。如今,在西藏的城市和鄉村,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線,進一步增強了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鑄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四)社會進步:改善民生福祉,共享發展成果
西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黨和政府大力推進民生工程和項目。在教育方面,不斷加大投入,推動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從最初的低入學率、高文盲率,到如今15年公費教育深入實施,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03%,新增勞動力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3.1年,越來越多的西藏孩子通過知識改變命運,成為建設家鄉的棟梁之材。
醫療衛生事業也取得了巨大進步。和平解放前,西藏醫療條件極差,人均壽命僅有35.5歲。如今,西藏已建立起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醫療衛生設施不斷完善,醫療技術水平顯著提高。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2.5歲,400多種較大疾病不出藏就能得到有效治療,包蟲病、大骨節病等曾經肆虐西藏的疾病得到歷史性消除和防治。
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健全,以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五大保險為主體的覆蓋城鄉全體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建立,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城鄉居民養老金標準不斷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應保盡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對象做到了應保盡保、應養盡養。通過實施農牧民安居、城鄉保障房建設等系列工程項目,目前,西藏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接近40%,城鄉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分別達到49和41平方米,各族群眾的幸福指數大幅提升。
新時代新征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西藏實踐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先后召開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根據不同時期西藏的實際情況,為西藏發展制定了一系列符合西藏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重大決策部署,有力推動了西藏經濟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成為西藏發展進步的關鍵指引。
特別是2020年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出“十個必須”,明確了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為建設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提供了根本指針。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西藏各族人民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奮力推進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偉大實踐中邁出了堅實步伐。
在反分裂斗爭方面,西藏各族人民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牢固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兩個不動搖”,緊緊圍繞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這個著眼點和著力點,堅決與達賴集團等分裂勢力作斗爭,牢牢掌握反分裂斗爭主動權,西藏社會大局持續穩定,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
在促進民族團結方面,西藏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和創建活動,出臺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創建條例,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力度,積極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族群眾在生產生活中相互幫助、相互學習,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五個認同”不斷增強,民族團結之花在雪域高原處處綻放。
在經濟發展領域,西藏堅持新發展理念,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積極培育新興產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同時,充分發揮西藏的生態優勢,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努力打造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良性互動。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持續加大投入,川藏鐵路等重大項目穩步推進,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為西藏的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在文化建設方面,西藏進一步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深入挖掘文化內涵,推動文化與旅游等產業深度融合,讓西藏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同時,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向世界展示西藏文化的獨特魅力,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展望未來,西藏各族人民將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定貫徹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力推進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在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這一重要節點,回顧往昔,60年的滄桑巨變見證了西藏在黨的引領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所創造的偉大奇跡。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西藏人民將持續為建設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努力拼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西藏力量,奮力續寫雪域高原更加輝煌的嶄新篇章。
(作者為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