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5月10日,西藏日報頭版刊登消息:西藏地區海關機構正式成立,并配發評論員文章《西藏經濟建設上的一件大事》,文章指出,將從根本上改變過去那種對外貿易門戶洞開、無人管理的狀況,有力地促進西藏地區的生產建設事業,并有利于我國和鄰國進行平等互利的貿易往來,有利于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因此,這是西藏人民繼和平解放以來,在經濟建設上一件具有歷史意義的大事。
沿著雄偉的喜馬拉雅山脈自東向西,從原始森林遮天蔽日的林芝海關到天上阿里的獅泉河海關,拉薩海關的9個隸屬海關連點成線,構筑起堅固的喜馬拉雅海關防線,守護著我國面向南亞開放的重要通道。
每座關隘都鐫刻著“一山一關一國門”的壯美史詩,見證著海關人如何用海拔丈量忠誠、以擔當守護國門。
登錄中華人民共和國拉薩海關官方網站,在“本關概括”欄目中可以看到這樣的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地區海關成立于1962年5月10日,1974年9月1日,拉薩海關成立并掛牌對外辦公,1984年6月9日,拉薩海關升格為正廳級機構。
三個今天看來顯得平常的日期,卻都是海關史上的重要一頁。
西藏海關機構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894年的清亞東關,由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開關20年竟從未征稅,成為近代海關主權旁落的屈辱見證。1962年西藏地區海關成立,祖國西南大門的“金鑰匙”第一次掌握在人民手中。
跨越一甲子,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中,一代代西藏海關人踐行“人民海關為人民”的誓言,鑄就老西藏精神豐碑,用無私奉獻淬煉“忠誠、奉獻、富民、強邊”的新時代拉薩海關精神內核。
近年來,拉薩海關立足“邊”和“高”的生態位,致力“富”和“強”的優先級,不斷深化對“跟著走、跟得上,走出去、走在前”的高原邊關建設規律性認識,錨定“筑牢精神高地、護航生態高地、厚植文化高地,當好推動高原經濟高水平開放先鋒”的建設目標,以守國門、促發展的實際成效,為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貢獻海關力量。
艱苦創業:
31位勇士進藏建關
拉薩海關的歷史,還得從66年前31位勇士進藏說起。
1959年3月,西藏開始實行民主改革。同年,國務院決定在西藏地區設立海關,10月中旬,海關總署從全國14個海關選調31位中青年干部,組成首批進藏設關“先遣隊”開展設關籌備工作。
66年前,31位勇士滿懷“越是艱險越向前”的英雄氣概和“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昂揚斗志遠赴西藏高原,書寫西藏海關建設史的嶄新篇章。
31位勇士從北京集結出發,先后乘火車、轉汽車、跨戈壁、過鹽湖、登高原、越唐古拉山,一路艱難行進,歷經18天的時間才最終抵達拉薩。經過短暫的休整和學習,他們分別組成多個小分隊,分赴位于西藏邊境的各個設關地,從一張桌子、一間板房開始,在艱苦的環境中,緊鑼密鼓地開展設關籌備工作,把青春熱血獻給了西藏海關的發展事業。
“這天下午我們終于到了阿里,我住的是一間不到10平方米的土坯房,高不到2.3米,有土炕(床)、土桌、土凳子,全是固定的。外加一個土制火爐,門上掛著一塊雙層篷布算是門吧。這就是全部家具了,這既是家也是我們辦公的地方。”
這段文字,是31位進藏勇士之一的陳柏昌日記中的一段話。
1959年3月,26歲的歐陽明作為第一批進藏設關干部和丈夫一起赴藏建關,在聶拉木海關工作生活了13年。
歐陽明后來講述道:“當時組織安排的任務是對西藏主要對外山口通道和市場基本情況進行摸底。我們根據當地的傳統貿易情況和生產生活實際需要,提出在聶拉木設立海關的具體建議。”
1962年5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地區海關成立,同時成立的還有亞東、吉隆、聶拉木和噶爾昆沙等關,普蘭分關隨后成立。
1963年,張祖林從上海海關學校分配至西藏地區海關工作,后到吉隆關參與口岸建設。
“當時,我剛到單位,工作、生活什么都不懂,師父吳可恩(31位進藏勇士之一)就手把手教我怎么寫文件、怎么騎馬、怎么種菜,甚至還教我怎么養雞養豬。他告訴我,穿上海關這身制服就要對得起西藏人民的期待,對得起人民賦予海關人的權力。”張祖林回憶道。
從騎馬巡邏到設立邊境監管點,從手工記錄到初步建立進出口監管制度,西藏海關人在物資匱乏、交通困難的年代,以一種干勁、拼勁守護著祖國西南邊陲的外貿安全。
曾被走私分子懸賞的張祖林有個綽號“剛久”(瘸子)。他回憶道:“1967年,我在吉隆縣江村追擊外逃分子時,不幸掉進冰河里,腿被凍壞了,連命差點都丟了。因為當時的醫療水平有限加上救治不及時,走路就一瘸一拐的。后來,在知道走私分子懸賞10萬盧布捉拿我時,我還笑著說‘張瘸子’也算個厲害人物了。”
“現在我能做的好像也只有同意離婚了……”拉薩海關關史館珍藏著一封家書,作者叫王鎮成,是31位進藏勇士之一。1959年他從汕頭海關抽調到西藏開展設關工作。因為兩地分居,獨自承受家庭重擔的妻子提出了離婚。然而,這封信還未寄出,年僅29歲的王鎮成就在執行任務過程中因公殉職,這封沒能寄出的家書成了遺書。
直到今天,仍然能從字里行間讀出王鎮成對妻子、家庭深深的歉意,他深愛著家人,更深愛著這片他堅守的土地。
異常艱苦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讓西藏海關人在推進海關事業的發展過程中歷經重重磨難,有人因公殉職、有人因傷致殘,但他們用青春、鮮血甚至是生命熔鑄的拉薩海關精神,永遠激勵著一代代高原海關人。
改革奮進:
在助推開放中鍛造過硬隊伍
時光荏苒,往事或許模糊,但拉薩海關人的每一段奮斗歷程都歷歷在目。
1974年9月,拉薩海關成立并掛牌對外辦公。日喀則分關成立,重新設立吉隆關,改稱吉隆分關。
改革開放后,拉薩海關迎來歷史性跨越。1984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拉薩海關升格為正廳級機構,負責領導和管理西藏自治區內各海關,下設聶拉木海關、日喀則海關、獅泉河海關。20世紀90年代,海關業務從單一貨運監管拓展到征稅、緝私、統計等多個領域;2000年后,隨著青藏鐵路通車、西藏外貿發展,海關現代化監管體系加速成型。
這一時期,拉薩海關積極適應新形勢,大力推進監管現代化,積極支持西藏特色產業發展,通過培育外貿經營主體、提供政策咨詢等方式,助力藏毯、青稞制品等特色產品拓展國際市場;設立“綠色通道”,優化通關流程,同時,引入先進技術裝備,用科技賦能邊關監管,既嚴格把好國門,又積極服務地方經濟,讓雪域國門既有鐵面執法的硬度,又有服務民生的溫度。
1981年到普蘭海關工作的白瑪次仁回憶道:“我剛到單位報到時,眼前只有4間土坯房,集倉庫、廚房、辦公、宿舍于一體,四面漏風。寢室里沒有床,我們就在用土坯壘起的支撐點上鋪上木板,就算是床了。沒有檢查臺,就在被棄用的原農區供銷社貨鋪內用土坯壘起一米左右的臺子,蓋上布,再放上油印的《進出境旅客、行李物品登記簿》和《進出境商人、貨物登記簿》,開始了我們為國把關的日子”。
白瑪次仁回憶說:“1997年5月,我們根據線索獲悉,一批走私貨物計劃從拉薩經丁嘎山口越境。經核實后,我和同事帶著裝備抵達山口附近。為了避免暴露,我們在背風處等到日落后,借助夜色隱蔽進入預設埋伏點。阿里的深夜氣溫驟降至零度以下,我們輪流趴在隘口巖縫中監視,餓了就啃幾口凍得硬如石塊的干糧,經過48小時的潛伏,最終截獲走私團伙,查獲藏羚羊羊絨1360公斤及其他珍貴物品。”
“案件的成功告破,離不開每一位關員的爬冰臥雪,更離不開團隊成員間的密切配合、相互信任。只要能守護好祖國的西南國門,苦點累點我都能克服。”白瑪次仁說,他相信這是每一位海關人都能做到的。
1993年4月,拉薩卓瑪拉康寺的強巴阿擦金佛被盜。這尊金佛屬國家一級保護文物,是有著1200多年歷史的稀世之寶。經過長期探查,拉薩海關最終將這尊被文物販子經成都、輾轉香港、漂洋過海販賣到美國的國寶追回。
1975年到2012年間,拉薩海關多次查獲走私黃金、走私槍支彈藥、侵犯知識產權等大案要案。
個中艱辛也許不能想象,但我們可以看到當年那一串串數據——“十一五”期間,西藏外貿進出口總值達193.3億元,比“十五”期間增長2倍多;“十二五”期間,西藏外貿總值由2011年87.77億元大幅提高到2014年的138.48億元。
擔當使命:
“智”守國門 “智”促發展
根據黨中央作出的“將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的出入境檢驗檢疫管理職責和隊伍劃入海關總署”的改革部署要求,自2018年4月20日起,拉薩海關和原西藏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統一以拉薩海關名義對外開展工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拉薩海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將履行守國門、促發展職責使命與西藏“四件大事”深度融合、提質進位,弘揚“忠誠、奉獻、富民、強邊”新時代高原邊關精神,深化對“跟著走、跟得上,走出去、走在前”的規律性認識,錨定“三高一先”建設目標,支持西藏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助力構建面向南亞開放重要通道。
這一時期,拉薩海關不斷完善出臺支持西藏外貿穩增長的具體措施,推動西藏特色產業出口轉型升級,全力打造“南亞班列”鐵公聯運物流模式,推動陸地港、邊合區和各口岸高效協同發展,助力暢通“陸、空、鐵、郵”四大物流通道,推動口岸擴能提質。2023年、2024年,西藏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連續兩年突破百億元大關,今年上半年達43.39億元,增長14.1%,繼續走在全國前列,跑出高原開放加速度。拉薩海關堅決維護國門安全,監管效能不斷提升,查獲多起重大走私案件,查辦西藏近年來最大一起115公斤易制毒化學品(麻黃堿)走私案,查獲近十年來首次非設關地走私入境海洛因736克,首次查獲國家一類管制精神藥品“三唑侖”;偵辦的“9·9”黃金走私案,是近年來全國最大一起黃金走私出境案件,查獲走私黃金23公斤,案值1322萬元。
外貿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關鍵引擎。拉薩海關黨委委員、副關長吳剛介紹,拉薩海關立足西藏“面向南亞開放重要通道”的獨特區位,深度融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打出一系列政策“組合拳”,強化監管、優化服務,全力打造“通道聯、產業興、邊境穩”的高原開放高地,推動西藏外貿實現跨越式增長。
走進吉隆邊貿市場申報大廳,來自周邊村落的邊民們正通過“人臉申報”系統為進口貨物辦理通關手續。大廳外,一輛輛尼泊爾貨車有序過卡,“肩挑背扛”的傳統貿易方式已成歷史。吉隆邊貿市場經營方負責人劉琳說:“創新經營模式、規范場所管理給邊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近年來,吉隆口岸互市貿易日趨活躍。為更好履行守國門、促發展職責使命,吉隆海關把智慧海關建設成果充分運用到邊民互市貿易發展中,推行“天路e點通”項目,在監管現場引入智能卡口、智能關鎖等功能,創新“秒閃通”“智慧鷹眼”監管模式,實現海關監管智能化、流程可視化、通關高效化。
在海拔4318米的乃堆拉山口,亞東海關關員常年跋涉于1500米落差、99道急彎的盤山道,高山峭壁與懸崖深谷相伴,面對風雪嚴寒與高原病,他們以堅韌和擔當守護“云端國門”。
這種“海拔高境界更高”的擔當,在拉薩關區處處閃耀。普蘭海關關員在海拔5098米的強拉山口頂風冒雪開展監管工作;日喀則海關里孜口岸監管點關員在“風吹石頭跑”的極寒中完成活羊檢疫。
而這種精神正轉化為守國門、促發展的堅實行動——林芝海關助力“林芝蘋果”首次出口尼泊爾,13批次342噸蘋果走出高原、走向世界;八廓海關“7×24”預約通關讓國產新能源汽車“一箱到底”駛向南亞。
“當好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國門衛士。”拉薩海關綜合業務和知識產權科科長王松表示,近年來,拉薩海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智慧海關、智能邊境、智享聯通”重要理念,持續推動拉薩海關微創新項目探索,穩步推進海關監管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奮力營造安全、便利、高效的邊關智治新生態。
截至目前,“智慧旅檢”“智慧審證”“云簽發”等全國海關智慧海關建設項目陸續在關區實現試點或推廣,“天路e點通”“碼上統計”“慧眼智查”“邊貿云申報”等22個拉薩海關微創新項目在西藏口岸落地運行,有效助力西藏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
六十年風雪征程,一甲子忠誠守護。從馬背上的簡陋辦公到智慧海關建設,從邊境管控“守門人”到開放發展“助推器”,拉薩海關始終與祖國同頻共振,在雪域高原書寫了無愧于時代的壯麗篇章。
站在新的起點,拉薩海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推動高原特色產品“下山出海”,促進南亞優質資源“引進來”,高原海關人必將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建設貢獻力量,而他們身上彰顯的邊關精神也必將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