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短劇主題分享。
《面具下的傳承》劇照。
集體觀看短劇。
嘉賓交流座談。
7月20日,西藏首部文旅短劇《面具下的傳承》在抖音平臺正式上線。為配合上線造勢并深入探討文化傳承新路徑,一場主題為“文化傳承的深度對話”的“夏日林卡交流活動”同步在拉薩舉行。西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山南市乃東區人民政府、西藏自治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藏戲非遺傳承人、短劇主演團隊、西藏抖音達人等齊聚活動現場。活動通過媒體看片會、茶敘座談、媒體專訪及沙龍交流等形式展開。
青春化影像敘事
用短劇傳遞西藏的美好
在媒體看片環節,《面具下的傳承》巧妙運用現代視聽語言,對藏戲面具、唱腔、服飾等核心文化元素進行創新性演繹,將千年文化記憶轉化為符合當代審美的青春化影像敘事,生動詮釋了“非遺”在現代語境下的“傳承”。本次交流會圍繞“短劇賦能文旅:從‘流量’到‘留量’的轉化路徑”“西藏文化影視化與‘破圈’”“短劇的文化價值與西藏機遇”“文旅與短視頻融合創新”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度探討。
西藏G219旅游推廣協會會長、大道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勇分享,自己扎根西藏二十三載,始終致力于將這片土地賦予的感動通過短劇創作傳遞給更多觀眾。在他看來,西藏的壯美風光不應僅作為畫面背景存在,而應深度融入劇情脈絡之中。關鍵在于精準捕捉“感動觸發點”——或許是晨曦中布達拉宮金頂與湖面的倒影相映成趣,或許是藏戲唱腔里穿越時空的悠揚韻律,這些充滿生命力的細節往往更能激發觀眾對西藏的向往與探尋欲。
走進“藏戲第一村”
講述非遺傳承創新的故事
據介紹,《面具下的傳承》是響應國家廣電總局“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微短劇里看非遺”系列計劃的創新之作,由西藏G219旅游推廣協會聯合大道傳媒有限公司共同打造。劇組于今年4月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藏戲的核心傳承地——被譽為“藏戲第一村”的山南市乃東區昌珠鎮扎西曲登村(現扎西曲登社區)開機,該短劇由一群原生態西藏農牧民演繹。
《面具下的傳承》講述了山南青年次仁毅然放棄國企前程,返回故鄉扎西曲登,決心繼承父親達瓦——一位國家級非遺藏戲傳承人的衣缽,重振瀕臨困境的藏戲藝術。他的選擇起初遭到全村反對,更與堅守傳統的父親爆發激烈沖突。次仁并未退縮,執著尋求創新,并在網紅好友阿獸及其團隊的鼎力相助下,嘗試通過網絡直播推廣藏戲。當父親意外受傷無法登臺時,次仁臨危受命。在老藝人們的支持下,他融合傳統精髓與現代傳播方式,成功讓古老藏戲煥發新生,不僅化解了父子隔閡,更探索出一條文化傳承的新路徑。該劇成片共89分鐘,分50集在抖音全平臺上線播放。
今年29歲的藏族青年扎巴曲登,在劇中成功塑造了“次仁”這一角色。今年4月,他通過劇組公開選拔獲得演出機會,全程參與近半個月的拍攝工作。作為首次“觸電”短劇創作的新人演員,扎巴曲登在拍攝過程中深切感受到藏戲藝術通過作品獲得更廣泛認知的喜悅,這段經歷令他深受觸動。更值得關注的是,他在劇中實現了與父親角色的情感和解,真實細膩的表演引發觀眾強烈共鳴。現實生活中的扎巴曲登是擁有50萬粉絲的旅游博主,其運營的社交媒體賬號“西藏扎次”長期專注于西藏傳統文化傳播。談及未來規劃時他表示:“只要是有助于宣傳西藏傳統文化的影視作品,我都會積極爭取參演機會。”
短劇內容賽道
西藏有不可復制的競爭力
本次交流活動成功聯動各方力量,不僅為該短劇上線營造聲勢,更在輕松愉悅的文化氛圍中,為探索文化傳播與文旅深度融合搭建了重要平臺,助力西藏民俗文化和非遺技藝在當代的賡續與發展。
《面具下的傳承》的熱播,正為觀眾開啟一扇“跟著短劇游西藏”的窗口。短劇中呈現的古樸藏式民居、悠揚藏戲唱腔、精美面具制作技藝,以及山南市的獨特風情,無不吸引著觀眾的目光,點燃他們身臨其境、深度體驗的渴望。觀眾可以循著短劇的足跡,在古村落里聆聽原生態藏戲,向非遺傳承人學習面具繪制,感受劇中次仁為之奮斗的文化熱土,體驗一場沉浸式的“跟著短劇游西藏”的文化溯源之旅。
在短劇同質化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西藏如何構建差異化優勢?西藏自治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桑木旦指出,關鍵在于建立精準的題材篩選機制。當創作者聚焦于能夠震撼心靈的獨特景觀——無論是承載歷史記憶的人文遺產,還是未經雕琢的自然奇觀,西藏便能在內容賽道上形成不可復制的競爭力。這種基于地域文化特質的選題策略,正是突破同質化困境的核心路徑。
據悉,《面具下的傳承》的上線,標志著西藏在“短劇+文旅+非遺”融合領域上邁出了堅實一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