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的雪山映襯著湛藍的天空,翡翠般的湖泊靜臥在廣袤的草原之間——這里是西藏——世界的屋脊。作為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西藏始終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扎實推進《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落地實施,全力守護高原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近日,記者隨采訪團踏上高原逐綠之行,深入“世界屋脊的明珠”拉薩與“千山之巔、萬川之源”阿里,探尋雪域大地如何書寫生態文明建設的嶄新篇章。
筑起高原生態屏障
在拉薩河谷北側的北山拉魯濕地生態修復片區,記者見到了一位00后現場監理舒岐祥,他青澀的臉龐被曬成了小麥色。舒岐祥曾在云南省內的一所大學就讀林學專業,2022年畢業后,他選擇到拉薩從事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作為高原荒山綠化改造的“綠色管理員”,舒岐祥早上9點就要開啟一天的巡護——既要督導工人的日常工作,又要確保種植的喬木灌木“精神抖擻”。每年的3月份到4月底,拉薩城春意盎然,南北山綠化工程迎來種樹季。在無人機運送到指定位置前,舒岐祥要監督工人將樹根處的塑料保護袋徹底移除,塑料袋集中后用無人機帶下山。舒岐祥解釋道,塑料制品無法降解,所以必須確保回收。“保護高原生態環境,任何細節都不能大意。”他說。
作為西藏生態文明建設的標志性工程,拉薩河畔南北山綠化工程是一張亮麗的生態名片。工程采用了分層綠化策略:海拔3900米以下喬灌種植針闊混交,3900~4100米主要種植灌木,4000米以上則以封山育林為主。
在雪域高山上“見縫插綠”,南北山綠化工程的工作人員總結了一套獨家秘訣——“三埋兩踩一提苗”。“這句獨創口訣讓種植流程更規范,大大提升了植物的成活率。”拉薩市林草局黨組副書記、局長格桑羅布告訴記者。
“親眼見證光禿禿的山坡越來越綠,很有成就感!”舒岐祥告訴記者,在拉薩工作,獲得感不僅體現在收入上,更體現在北山的一草一木間。
在平均海拔3600多米的拉薩,一條城市“綠脈”串聯起仙足島、太陽島與城關區南部,4.1公里的蜿蜒水岸重塑了高原水系的生機。
“河湖長廊、濱河休閑、灘島林湖、休閑夜景……這條生態廊道不僅顏值高,還融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兼備防洪排澇、環境修復、生態保護及空間復合利用等多種功能。”拉薩市水利局總工程師米瑪桑珠說。
這條“綠脈”的建成,不僅讓當地生態環境得到改善,高原生物的身影也逐漸增多。“紅嘴鷗、赤麻鴨、斑頭雁等棲息鳥類的數量多了起來。靠近河邊,你還能看到成群的拉薩魚呢!”米瑪桑珠告訴記者。
“河岸改造后,環境更好了,大家喜歡來附近遛彎、跳鍋莊、過林卡。”仙足島社區居民冬查說,他經常帶著孫子到河岸邊玩耍。生態廊道和家門口的生態公園成為附近居民遛彎首選,良好的生態環境給拉薩市民帶來了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把握產業綠色脈搏
班公柳、紅柳、沙棘、小葉楊……行駛在阿里的街道兩側,一抹抹“援藏綠”、一片片“團結林”成為獨特的風景。這片被視為“生命禁區”的廣袤土地上,生態建設的號角嘹亮,綠色產業發展勢頭正旺。
阿里日土縣熱角村班公湖畔,生長著一種以湖為名的獨特生命——班公柳。熱角村存有一株樹齡逾200載的班公柳,為熱角村贏得了“班公柳之鄉”的美譽。如今,當地大力發展班公柳苗木產業。走進村里的班公柳苗圃,一排排3~10年樹齡的班公柳正茁壯成長。
“這是一片經濟林、防護林、生態林。”日土縣日土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拉姆次仁回憶道,苗圃建設之前,風一吹便黃沙飛揚,當地村民苦不堪言;苗圃建成之后,班公柳樹林起到了防風固沙和氣候調節的作用。
“千萬別小瞧這個普通的小木棍!30厘米的扦插苗售價為3元,移栽后的成活率有90%多呢。”拉姆次仁從地上拔出一根扦插苗,邊展示邊說道,作為雪域高原特有的樹種,班公柳是高原美化、國土綠化的“綠色衛士”。
拉姆次仁告訴記者,西藏那曲、日喀則和新疆是扦插苗和樹苗的主要銷售地;近幾年,熱角村班公柳產業累計銷售額已達1000多萬元,村民每年人均分紅3000余元。
雨過天晴,在阿里文布當桑鄉夏瑪村人工種草基地內,新翻修的水渠蓄水充足。村民拉開水閘,水流穿越田地,沁潤著綠油油的燕麥草。
“這里特別適合種植燕麥草,甚至能長到1.5米高呢!”文布當桑鄉農牧綜合服務中心主任羅央說,村兩委協調科技特派人員對灌溉、施肥、收割等各個環節進行指導,2019年基地改種燕麥草之后,產量、效益不斷提高。
依托科學的種草基地,堅韌的綠意在曾經風沙肆虐的沙原上“點染”開來,固土護生。人工種草產業既解了牧民“冬草荒”的難題,又給草原“減了負”——既守護了禁牧休牧區的生態紅線,又固沙保土、涵養水源,讓草原得以“喘口氣”,重煥生機。
夏瑪村二組村民、53歲的嘎倫在基地工作了5年。他向記者講述了去年冬天遭遇雪災的經歷:“村里的牛羊靠著基地的飼草活了下來,村民家的牲畜一個都沒有死。”
在嘎倫的帶動下,80多戶、300多名以放牧為生的村民受益于人工種草基地。“近5年,我鄉人工種草產業收入700萬元,分紅545萬元,真正走上了發展特色產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之路。”羅央表示。
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阿里地區已營造防風固沙林網、鎖邊林帶、農田防護林、行道樹和城鎮綠地共計2.83萬畝,通過苗木銷售實現收入1699.1萬元,就近就便實現“綠色富民”“綠崗就業”,用“點點綠色”鋪就人民群眾“幸福底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