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8點,馬大吾都會來到拉魯濕地生態修復片區,查看樹木長勢,了解工人澆水等情況。3年前在林地中栽種的油松、樟子松、祁連圓柏等長勢喜人,往不遠處的山腰上眺望,山杏、江孜沙棘、絹毛薔薇等綠意盎然。
今年49歲的馬大吾,來自青海省海東市,2022年成為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拉魯濕地生態修復片區的管理員。“當初來了后感覺樹根本種不活,山很荒涼,基本看不到綠色。”看著曾經光禿禿的山體如今披上了“綠衣”,作為參與者和見證者的馬大吾很是欣慰與自豪。
在高原荒山地區大規模植樹造林,成活率備受關注。作為西藏自治區首府城市,拉薩平均海拔3650米,低溫、干旱、降雨量少等多種因素制約樹木生長。
7月16日,從西藏拉薩娘熱溝俯瞰,南北山的綠色植被環抱拉薩城區。張祥毅 攝
“南北山綠化工程啟動伊始,我們面對山高坡陡、土壤貧瘠且土層較薄、保水保肥能力差等現實困難,堅持‘規劃先行、以水定綠’,水、土、樹、技、管等多管齊下。”談及因應舉措,拉薩市林業和草原局局長格桑羅布如是說。
格桑羅布舉例,如挑選樹種,針對高原山體和土壤特點,科學選用了油松、白皮松、江孜沙棘等適宜種植的樹種50余種,根據不同海拔特點做到“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此外,還建設了30個保障性苗圃,儲備了光核桃、江孜沙棘、榆樹、藏川楊、山杏、刺槐等各類苗木約4480萬株。
在管護上,如何在高海拔、干旱區域確保水源供應是一大重點。造林團隊通過建設高位水池、鋪設輸水管線、選配專職管護員等舉措,常態化、精細化做好澆水、施肥、病蟲害防治、森林防火等管護養護工作。
7月16日,從西藏拉薩拉魯濕地遠眺布達拉宮和南山。張祥毅 攝
現代科技也被運用于植樹造林中。拉魯濕地生態修復片區承包企業負責人先雄強告訴記者,為盡可能節約水資源及人力,在提水、澆灌等環節,正在推進使用智能化的觀察系統和滴灌、噴灌系統,讓用水更科學;在運輸、監測等方面,借助無人機逐步探索實現了吊運苗木、森林防火巡查、病蟲害監測等功能。
啟動于2021年的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涉及拉薩、山南兩個地市9個縣區,計劃到2030年將完成國土綠化面積206.72萬畝。截至目前,該工程已完成造林107.93萬畝,其中拉薩市89.57萬畝、山南市18.36萬畝,栽植苗木1.2億余株,總體成活率達85%以上。
“我們鼓勵和支持企業、社會團體、個人等積極參與綠化工程。”格桑羅布表示,以拉薩為例,該工程實施以來,累計吸收762萬余人次參與工程建設,通過勞務投入及繁育銷售苗木等途徑,帶動各族民眾增收逾25億元人民幣,讓生態效益惠及各族民眾,實現了生態與增收“共進”、增綠和發展“雙贏”。
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是西藏開展生態保護的縮影。得益于近年來西藏在法治保障、生態修復、產業發展等方面采取的系列舉措,“世界上最后一方凈土”正在煥發新的活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