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沒有路的。”清晨問路,不等開口,路邊村民便告訴記者,這條被命名為349國道的路還沒有修通,雖與甲瑪溝僅一山之隔,但山路連摩托車也過不去。當了解到記者去的是支崗村時,他笑著說:“這里便是。”
走出山南市區,過雅魯藏布江北行,山溝越來越窄,山上灌木越來越多的時候,眼前出現一個建筑工地。一棟棟框架結構的房屋主體接近完工。只見混凝土磅車和混凝土臂架泵車互相配合,正在完成最后幾棟屋頂的澆筑。這是乃東區索珠鄉支崗村二組原址新建項目現場,也是山南市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一個縮影。
凝聚合力辦好民生實事
“以前,車只能停在村口,東西得靠人背進村。”支崗村二組組長多吉說,“看現在的路,將來車能開到家門口。”支崗村是乃東區最偏遠的一個行政村。由于山多溝窄平地少,群眾居住環境狹窄,生活不便。
近年來,山南市大力推進和美鄉村建設,為支崗村二組30多戶群眾爭取資金2400多萬元,重新規劃、新建房屋。第十三批駐村工作隊隊長李江濤介紹說,乃東區還協調73萬余元,對村委會綜合樓進行提檔升級;協調240余萬元,為一組修建了防洪堤,解決了雨季河水淹沒莊稼的問題,給灌渠加了蓋板,保障了村民生產生活安全。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多方籌措資金13萬元,維修了通往牧場的40多公里生產路。
一件件小事,體現的是惠及農牧民的大民生。
記者采訪,遇到上級部門下派的專家組在村里實地調研,對二期工程的集中圈養區、污水處理等設施進行科學選址。
據了解,在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過程中,山南市已完成人畜分離5萬余戶,并通過“黨建+數字化治理”平臺實時監督進展,確保政策落實落地。
“廁所革命”改變生活方式
在支崗村二組,記者看到,原址新建房屋在做到人畜分離的同時,也為每戶在小院里設計了沖水式衛生間。將來,村民不出家門就能洗澡,上廁所也衛生、方便。
小小廁所推動了生活方式的大變革。千年傳統的旱廁正在退出農牧民群眾的生活。支崗村二組新建的沖水式衛生間也是山南市農牧區“廁所革命”的一部分。
在瓊結縣昌嘎村,村民次仁卓瑪正忙著擦拭新安裝的熱水器。幾年前,政府投入1240萬元在全村實施人居環境整治項目,59戶家庭完成了庭院硬化、廁所改造和飲水入廚工程。“以前洗澡得去鎮上,現在家里就能洗熱水澡!”她感慨地說。如今,昌嘎村已全面實現人畜分離,村民的生活方式悄然轉型。
這樣的變化源于山南市對“廁所革命”的全力推進。截至今年年初,山南市累計建成戶用衛生廁所6.27萬余座,普及率達89%,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覆蓋97%的行政村。
富民產業激發振興活力
“我們組有1400多頭牦牛,黃牛也有幾十頭。收入主要靠把牛賣到鄉里的企業,每年每戶有3萬到5萬元的收入。”支崗村獸醫巴桑次仁告訴記者,以二組為例,全組43戶165人,以前,除了大學生和到溝外上學的孩子外,村民很少有人走出山溝,勞動力大量閑置。駐村工作隊的進駐和工程隊的到來,為支崗這座乃東區最偏遠的村子帶來活力。
去年,支崗村二組用集體積蓄購買了一臺挖掘機,加入了鄉里的工程車隊。
今年,通過鄉里和駐村工作隊協調聯系,村里組織了60名勞動力加入南北山綠化工程。
鄉村美,先要產業興。正當支崗村人走出山溝外出打工的時候,西藏農牧學院副教授德吉來到貢嘎縣矮化蘋果園區,對果農進行蘋果樹修剪技術的專業指導。
她告訴大家,正確的修剪可以促進果樹的光合作用,提高果實的產量和品質,同時增強果樹的抗逆性。果農們圍在一旁認真學習,不時提問,德吉一一耐心解答。
2024年,扎囊縣德吉新村的矮化蘋果通過援藏渠道銷往全國,年收入突破4萬元。山南矮化蘋果也出口到了國外,至此,全區7市地都有了外貿出口的拳頭產品。
據統計,山南市依托銜接資金93.49億元,實施810個產業項目,推動藏雞養殖、食用菌種植等特色產業發展壯大,帶動3縣區20個村集體經濟年均增收達20萬元以上。
生態治理提升鄉村品味
和美鄉村建設,要使廣大農牧區宜居宜業,也要保護好農牧生態環境和文化根脈。這一理念貫穿山南市鄉村建設始終。
曲松縣下洛村村民拉姆,參與村里的“周一二五”集體清掃特別積極。村里推行的積分制讓她干勁十足:“掃一次街攢10分,能換肥皂、紙巾。”這種創新機制源于山南市因地制宜的治理智慧——瓊結縣首創“畜糞離村”做法,扎囊縣推行“十小進農家”,將環保意識融入村規民約。
在乃東區,村民拉巴卓瑪通過“乃東e家”小程序拍照上傳垃圾堆放問題,不到半天便有保潔員前來清理。“動動手指就能解決問題,這才是新時代的鄉村。”她晃著手機,笑容燦爛。
暮色漸沉,瓊結縣青瓦達孜廣場上,《久河卓舞》的鼓點鏗鏘響起。臺下,剛參加完《山南市農牧區人居環境治理條例》宣傳活動的格桑多吉若有所思:“留住鄉愁不是守舊,而是讓傳統與現代共生。”
望得見的山水,正孕育著留得住的幸福。在山南,村民的愿景已化作院角的格桑花,一年比一年開得絢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