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邊衛國、以站為家。”這是西藏日喀則邊境管理支隊魯魯邊境檢查站民警職工無聲的誓言,也記錄了魯魯邊境檢查站48年來屹立雨雪風沙、訴說忠誠戍邊的歷史。
作為扼守中尼邊境最重要的檢查點,魯魯邊境檢查站全站民警職工在海拔4300米崗位上,以查緝管控和服務發展為工作主線,有效維護了邊境地區安全穩定。
15秒通行 查驗模式安全高效
“請出示您的有效證件?前往哪里?”12月1日,在魯魯邊境檢查站執勤現場,民警王連成正引導前往珠峰方向的旅客有序接受查驗。
讀驗證件、人像比對,針對部分自駕游群體,每名旅客通過時間,最快15秒。
“我們嚴格按照‘四必查、五不分’的工作要求,對人員、車輛百分之百查驗。”魯魯邊境檢查站副站長陳昕說,隨著‘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推進,來往珠峰景區、樟木口岸的旅客激增,這幾個月平均每天通行約4000人次,邊境管控和查緝任務越來越繁重。
據陳昕介紹,在人防方面,該站實行15人一隊、24小時勤務輪換模式,通過“六看”查緝法(看照片對年齡、看原籍聽口音、看行李問目的、看同伴對關系、看舉止對職業、看貨物對貨單),大大提高了查緝效率。在技防層面,該站緊跟西藏自治區“智慧邊防”和西藏邊檢總站“7145”工程,升級建設“智慧檢查站”。通過查驗通道兩側的攝像頭,可主動預警人員、車輛繞關避卡行為;查驗區,民警手持終端、探測儀和警犬“汪汪隊”加持,實現一臺大貨車5分鐘快速查驗通行。
今年以來,魯魯邊境檢查站查驗旅客已突破155萬人次、車輛48萬余臺,是建站以來的最高紀錄,人員、車輛流量較2022年同期增長2.1倍。
12面錦旗 彰顯為民情懷
“我執勤的區域面積也就20平方米,目前平均一天超過兩萬余步。”魯魯邊境檢查站民警曹憲林說,他以前是軍醫,現兼顧群眾突發疾病的救助,經常需要往返各勤務點。隨著天氣越來越冷,他建議廣大游客短時間內,不要前往高海拔地區,以免發生突發狀況。
今年10月份,一名從成都自駕游過來的殷女士,向魯魯邊境檢查站執勤民警馬超求助,稱車上的老人出現了嚴重的高原反應,呼吸困難。馬超立即呼叫曹憲林,一同把老人扶到查驗大廳便民服務室休息、吸氧。待老人有所緩解,曹憲林便又回到了自己的崗位上。
魯魯邊境檢查站站長胡開紅介紹,他們協同定日縣人民醫院、定日縣消防救援大隊及定日縣的汽修廠,建立了緊急救助聯動工作模式,將以往被動的傳統服務模式轉變為主動高效的一體化服務,積極彰顯魯魯邊境檢查站的為民情懷。
國道318被譽為“中國人的景觀大道”,這兩年不少人拉板車或推車徒步游西藏,一邊走一邊進行直播。或因旅客身體原因,或因氣候條件原因,魯魯邊境檢查站時常出現求助類警情,該站民警總是第一時間救援,得到社會廣泛贊譽。去年以來,該站累計為過往旅客提供服務200余次,救助遇險車輛30余輛、群眾25人,收到群眾送來的錦旗12 面。
10級風沙 雨雪風沙訴忠誠
12月份的魯魯邊境檢查站,凌晨氣溫零下15攝氏度,而正在執行24小時查驗任務的執勤民警們還在忙碌著。
“冷就多穿衣服嘛,但風沙季節可麻煩了,有時院子里的沙塵,十幾輛小推車才能裝完。”陳昕一邊向記者展示手機視頻,一邊說,今年年初還刮過10級大風,沙塵遮天蔽日,能見度只有十米,口鼻進風沙更是不足為奇。
魯魯邊境檢查站屬于高原半干旱季風氣候區,又處在風沙地貌地段,幾十里外還有著名景點——“十萬沙丘”。以前,檢查站周邊可視范圍內沒有一棵樹,遠眺無任何綠色。“以前常有人說,這個地方待得住,就是奉獻。”陳昕說,民警們并沒有滿足于“待得住”,他們還在這高寒之地創造奇跡。2018年起,魯魯邊境檢查站實施造林計劃,在駐地周邊已種活了200多棵小樹苗,讓“不毛之地”逐漸煥發勃勃生機。
付出就有回報,魯魯邊境檢查站先后被公安部表彰為“全國反走私先進集體”“全國優秀公安基層單位”,獲評國家移民管理機構“全警實戰大練兵標兵單位”,榮立集體三等功2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