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西藏拉薩北郊一小區內,管道維修師傅王全合為小區居民上門維修。受訪者供圖
“我們小區物業工作人員是新冠肺炎的密切接觸者,被隔離了,后來娘熱社區派來工作人員,加上志愿者等共同組織居民進行核酸檢測、環境消殺等,大家相互幫助、抗擊疫情。”8月24日,新冠肺炎疫情再度染指西藏兩周多后,拉薩北郊市民吳勇電話中對中新網記者講述大家互助抗擊疫情的經歷。
8月12日,拉薩市公布,在主城區以社區網格為基本單位開展消殺,并結合防疫需要深入小區開展核酸檢測,廣大市民無特殊緊迫事項,不外出、不串門、不聚集。
疫情暴發后,吳勇每日在互聯網社交平臺發布“抗疫記錄”,24日講述的是自家自來水管破裂維修的故事,他介紹,當日,同小區的修理工王全合師傅獲知情況后,爽快地答應維修,并告知吳勇,自己做好防護措施,小區志愿者同意后,就可以上門了。
隨后,王全合遵守防疫程序后來到吳勇家,很快便修好了水管。吳勇了解到,不會手機購物的王全合生活物資開始短缺,“我們唯一能幫助的,就是送給他幾個紅燒豬肉罐頭。”吳勇認為,疫情期間,大家互相幫助,不僅克服了生活上的困難,也加深了鄰里之間的感情,更分擔了政府部門的抗疫壓力。
吳勇還回憶了8月19日為同學的母親、78歲的藏族老阿媽措姆購買胰島素的經歷:“我19日得到求救信息時,老人的胰島素注射針劑已經斷藥好幾天了,情況非常危急。”
他說,措姆老人所在的嘎瑪貢桑社區是本輪拉薩疫情最早的暴發點之一,管控相對嚴格。吳勇說,他輾轉聯系到好幾家醫院,同時通過本地媒體服務平臺聯系到措姆所在的社區,第二天社區派車把措姆送到醫院,醫生開出了“續命”的胰島素。
“往日車水馬龍的街道現在特別安靜。”拉薩柳梧新區一小區居民米瑪普赤說,此次疫情讓自己思考得更多:疫情會讓消費主義者反思嗎?疫情對人與人之間以及家庭成員間的關系是產生積極影響還是消極影響?
西藏拉薩柳梧新區一小區內,志愿者開著電瓶車為居家防疫的居民送菜。江飛波 攝
米瑪普赤和兒女居住在一起。她說,居家防疫以來,一家人生活比較規律,做飯、看書、打掃衛生,早上吃糌粑,中午簡單炒菜,晚上吃些藏式面食。
米瑪普赤介紹,自己的妹妹是醫護人員,前幾天送她出小區前往一線抗疫。“她也是第一次面對新冠肺炎,有些害怕、緊張,但她說既然選擇了這個職業,危難時一定要挺身在前,幫助他人、幫助拉薩。”
已經60歲的徐巧飛是西藏自治區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疫情發生后報名參加了所在小區的志愿者服務工作。為減少小區居民與外界的接觸,志愿者需身著防護服,每天在做好消殺的基礎上,將米面油、蔬菜水果等各類生活用品從小區門口轉送到居民家門口。
拉薩被稱為“日光城”,身著醫用防護服,在高原陽光的照射下,十多分鐘便會大汗淋漓。
徐巧飛說,他們小組有5位志愿者,負責小區4、5、6三個樓棟的物資保障,組織居民核酸檢測等。
“我們為居民們送東西時,可以聽到他們家里高壓鍋冒氣的聲音、炒菜的聲音。”他說,這代表在大家的努力下,疫情期間維持了居民們基本生活的正常。
“我們把東西送到家門口時,他們總是不停地道謝,好像疫情讓大家的關系、距離更近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