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南州高三學生正積極備戰高考。人民網記者 許維娜 攝
一年前,青海省黃南州同仁市第一民族中學的晚自習,常常只有老師講課的聲音;如今,教室里鮮活的場景,是學生簇擁著老師追問:“這道題還能怎么解?”
從“被動聽課”到“主動探究”,雪域高原上的課堂之變,源自天津教育幫扶團隊。他們不做短期提分的“速效藥”,而是致力于留下一支“帶不走”的教師隊伍,推動教育從“輸血”向“造血”轉變。
理念先轉:育人不唯分數
去年8月,55歲的原天津市濱海新區大港第三中學黨總支書記張華革擔任同仁市第一民族中學校長,帶領6名天津教師組成教育幫扶團隊進駐學校。彼時,這所黃南州規模最大的高中,本科升學率不高,不少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
一年后,變化已然顯現。2025年高考,學校本科上線人數從129人躍升至227人,升學率達67%;文科狀元被南京大學錄取,距清華北大僅差3分。更喜人的是,課堂氛圍發生改變——自主研討的小組、追著老師提問的學生,成了教室里常見的風景。
“過去同仁市本科上線率長期在50%左右徘徊,優質生源外流嚴重;今年單第一民族中學就實現67%的升學率,全市教育質量實現歷史性突破。”同仁市教育局局長李本扎西坦言,這一切都離不開天津“組團式”幫扶的精準發力。
而這并非一日之功。
自2010年中央啟動對口支援青海工作以來,天津已堅持教育援青15年,累計派出200余名教師;“十四五”期間,161名援派教師以“組團式”模式深耕教學一線,推動支援從“輸血”向“造血”轉型。
異地辦學正是這一轉型的關鍵一環。“過去五年,已有1125名黃南高中生赴津就讀;今年,天津異地辦班增至19個,在校學生800余名。”天津援青指揮部總指揮、黃南州委副書記裴治介紹,這些“走出去”的學生,正成為帶動家鄉教育發展的種子。
機制跟進:培訓與教研并重
不靠搶生源,不拼“高分速成”,能提升質量?
張華革坦言:“家人和同事都擔心我年紀大、高原反應重,但我們不是來‘鍍金’的,是來‘攻堅’的。”到任后,他一個月內完成調研報告,持續推進《“組團式”教育幫扶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學校基礎不差,但教學理念和管理模式亟待更新。”
如今,教育幫扶團隊從基礎做起,將普通話培訓納入教師能力提升核心內容,更創新地把普通話水平與職稱評審直接掛鉤。
“2025年的職稱評審中,80%不達標教師被暫緩晉升,這不是‘卡脖子’,是倒逼大家成長。”張華革解釋道。
同時,團隊聯合州教育局構建“四位一體”教研體系:師帶徒精準結對、名師短期送教、多學科小組團幫扶、常態化空中課堂。僅本學期,已有近30名本地教師赴中西部地區參加教研培訓。
援青數學教師趙慧杰結合當地生活實際設計教學案例,讓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可感,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源于生活、服務生活”的獨特魅力。“以前上數學課,一聽公式就頭疼;現在老師用藏式建筑講空間向量,用茶卡鹽湖講橢圓,我才發現數學就在身邊。”高二(6)班藏族學生代吉卓瑪學生的話,道出了天津教師帶來的教學新意。而這份“新意”的背后,是教育幫扶團隊搭建的長效機制。
援青數學教師張廣輝把分層教學經驗整理成手冊,手把手教本地教師設計“必做+選做+挑戰”的階梯式作業;“我帶來的不是幾節課,而是可復制的方法。”張廣輝說,她計劃回天津后把高原教師堅守的精神融入自己的課堂,“這種教育幫扶是雙向的,我們在成就學生的同時,也收獲了成長。”
“這些援青老師用行動詮釋著教育初心。”同仁市第一民族中學團委書記夏吾措吉感慨,今年高考前,一位天津數學老師專程飛赴學校為學生護航,課上梳考點、課下解疑惑;日常里,他們備課至深夜、幫帶本地教師毫無保留。這份嚴謹與奉獻,既照亮學生成長路,更滋養著民族地區的教育土壤。
課堂重塑:把時間還給學生
教育幫扶團隊推行的第一項改革,就是“把時間還給學生”——自習課完全用于自主作業和小組研討,晚自習第二階段教師只答疑、不講課。
“這不是教師‘缺位’,而是讓學習真正發生。”張華革解釋,過去“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看似高效,實則壓抑了學習主動性。改革初期,有教師擔心“學生自學浪費時間”,但半個學期后,學生作業完成質量較改革前提升30%,課堂提問量增加近兩倍的數據,讓質疑聲消失了。
學生們的反饋最為直接。
“以前自習課只能埋頭做題,遇到難題就卡殼;現在和同學一起討論,很多問題聊著就懂了。”高二(1)班學生依忠說,天津教師帶來的不僅是有趣的教法,更讓班級形成了“互幫互助”的學習氛圍。
“教育是點燃,不是灌輸。”張華革說。天津援青教師們用情感育人,課后常被學生圍住談心,成了“高原上的知心人”。
同仁市第一民族中學黨委書記公保南加感慨:“天津援青教師特別認真、特別負責任。他們不是走過場,而是撲下身子干實事,日常休息時間也能看到他們在備課、輔導,幫帶本地老師。”
成效顯現:從個案到全域帶動
援青教師帶來的不僅是方法,更是可延續的經驗。
這份經驗的落地生根,離不開系統資金與資源的堅實支撐:“十四五”時期,天津市已投入4348萬元文化教育支援資金,實施“天津黃南班”“共畫‘同心圓’思政教室”等多個項目,推動黃南州36所學校與天津濱海新區學校結對。如今,黃南州一市三縣已全部在天津開辦“黃南班”,成為青海省唯一實現異地辦班縣域全覆蓋的市州;本地同步設立的“天津班”,中高考科目全由天津教師任教。
黃南州教育局副局長、援青指揮部教育組組長張志勇告訴記者,2025年高考數據顯示,黃南州本科上線率達61.1%,其中“天津黃南班”本科上線率高達96.2%;天津異地班學生更包攬青海省民考民類物理、歷史方向前兩名,8人躋身全省民考民類前十。
“我們的目標,是留下一支‘帶不走’的教師隊伍,一套‘可延續’的管理機制。”援青干部們的話語樸實而堅定。
教育幫扶的真正價值,從來不止于一時的分數躍升,更在于讓先進理念扎根、讓本土教師成長。從課堂開始,這場高原上的教育實踐,正為黃南州教育的內生發展,開啟新的起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