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區域發展的最大短板,就是國企的“戰場”。39個欠發達縣域托底性幫扶工作啟動以來,在省國資委指導下,四川發展(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四川發展)結對幫扶甘孜州白玉縣。
2024年,四川發展確定16個重點幫扶項目,其托底性幫扶的實施主體——四川省川發展慈善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積極參與項目策劃與實施監督,采取“高位推進、規范運行、標桿打造”的12字“戰術”,確保欠發達縣域振興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果。
高位推進 為托底性幫扶提供行動指南
產業幫扶是國資國企的主攻方向。作為發展產業的中堅力量,國有企業必須全力以赴促進資本、技術、信息等要素資源向欠發達縣域集聚。
2024年,四川發展先后6次召開黨委會研究部署。公司主要領導、分管領導以及公司總部相關部門和下屬企業主要負責同志多次赴白玉縣實地走訪,詳細了解白玉縣資源稟賦、產業發展情況,并與白玉縣委、縣政府進行座談交流,圍繞地方所需、企業所能,深入探討托底性幫扶的思路舉措。在此基礎上,四川發展制定《支持白玉縣振興發展實施方案》和《2024年托底性幫扶工作計劃》,列出可量化、可操作、可落地的幫扶工作舉措,為托底性幫扶提供了行動指南。
規范運行 完善體制機制,壓緊責任鏈條
國有企業托底性幫扶是“帶縣三級聯幫”,即在川央企、地方國有企業集團層面牽頭幫縣,所屬二級公司分批幫鄉,三級以下組團幫村。為保障幫扶工作有序開展,基金會協助四川發展建立“五位一體”工作體制機制,在省級層面爭取政策支持,在縣級層面推動產業項目落地,積極發揮橋梁紐帶作用,促進各方溝通協作。
“完善、有效、管用”是體制機制的關鍵詞,必須逐級壓實幫扶責任,確保“守土有責”。具體而言,四川發展成立托底性幫扶工作領導小組,組建工作專班,對接白玉縣11個鄉(鎮)、15個村的幫扶工作;結合鄉、村既有條件、發展方向、困難問題,精準匹配二、三級企業開展結對幫扶。比如,四川發展新興產業園區投資建設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等7家二級企業聯合出資50萬元開展藜麥、雪菊種植,基金會協助監督項目實施,并進行兜底收購,帶動800戶農戶年均增收3200元。
標桿打造 確保項目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項目是促進資本、技術、信息等要素資源向欠發達縣域集聚的重要載體。目前,由四川發展幫扶實施的多個項目已成為托底性幫扶“標桿”:捐資800萬元作為白玉縣沙馬鄉德西村集體經濟組織股本金,參與開發“紅泉谷”特色文旅產業項目,目前已基本完工;出資設立甘孜州西南聯交所企業服務有限公司,為白玉縣要素流轉、資源開發轉化和農產品銷售搭建市場化平臺。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基金會不僅積極參與項目評估,保障項目質量和服務效果,還關注項目運營模式和收益分配,確保項目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和村民增收。
目前,托底性幫扶工作又邁向新的一年,企地雙方已就幫扶思路和舉措達成一致,“戰術”愈發成熟。基金會將持續優化幫扶方案和工作機制;堅持以重大產業為突破口帶動整體幫扶的思路,比如,聚焦藏醫藥現代化、產業化,促進白玉縣藏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持續優化資源配置,把資金、技術、人才等幫扶資源要素用在刀刃上,確保幫扶工作取得實效。(四川省川發展慈善基金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