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抓住它,實在是費了不少勁。”近日,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森多鎮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總社,牦牛提純復壯工作正在開展。鎮政府和獸醫站的工作人員對牦牛種公牛體尺、年齡等多項數據進行測量后,一頭頭膘肥體壯、毛發光亮的牦牛正式入檔。
牦牛提純復壯是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提升畜牧業經濟效益的重要舉措。
近零污染的生態環境、廣闊的草場、豐富的牲畜種類……這些得天獨厚的畜牧業資源優勢讓海南州成為青海省最重要的畜產品生產基地,也是全國唯一的生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近年來,海南州積極探索開展區域適宜生態畜牧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路徑,著力推動傳統草地畜牧業向生態畜牧業發展轉變,有效助力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對青藏高原及我國少數民族欠發達地區具有重大示范意義,可為國內乃至世界同類地區可持續發展提供可借鑒的樣板。
秋日的海南大地,綠浪翻涌,草香撲面。草原不僅是維系生態平衡的重要屏障,更是農牧民賴以生存的綠色家園。然而曾幾何時,隨著草原畜牧業的快速發展,草畜矛盾日益凸顯,轉型升級成為擺在海南州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在貴南縣過馬營鎮麻什干村貴南縣藏羊之府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里,畜棚、飼草基地、動物防疫檢疫室、機械、庫房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在理事長尕洛托眼里,這些都是他這幾年辛苦掙來的“財富”。
2014年之前,尕洛托和另外三個兄弟以放牧為生。在村“兩委”和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兄弟四人經過商議決定成立家庭牧場,合伙養羊,抱團發展。合作社成立的第一年,養殖數量達到700多只,創收達到23萬元。
初嘗甜頭的尕洛托信心倍增。既保護了草場又實現了增收,這幾年他們的家庭牧場收入一年比一年好……
資料顯示,早在幾十年前,貴南縣農牧業生產主要“靠天吃飯”,農牧業發展片面強調糧食生產和牲畜養殖為主。
為探索破解草畜平衡和畜牧業發展瓶頸,多年來,貴南縣通過牧民定居、草地圍欄、人工種草、棚舍建設、畜群結構調整和疫病防治等措施,引導牧民建立家庭牧場模式,使其由游牧業生產方式變為定居方式,實行產業化經營。現如今,畜棚、青貯飼料棚、機械棚……一排排新建的家庭牧場大棚整齊劃一,煥發出勃勃生機。
高原“水培牧草”減輕天然草場的放牧強度、生態光伏牧場形成“光伏產業+生態保護+生態農牧業”的融合發展新模式、農牧民達成保護生態草場的“共識”……現如今,海南州不斷探索“綠畜雙贏”的發展道路,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以生態底色提升了畜牧業發展成色。
“我的羊現在有GPS定位,就這么一掃,就可以查到這個羊的各種信息。”共和縣鐵蓋鄉七臺村的老羊倌航前才讓說起智慧“耳標”頭頭是道。
“航前才讓家安裝的是AHM1356L電子身份耳標,只要掃一掃耳標上的二維碼,每只羊的專屬耳標ID、產權人、入欄時間、產地、品種、檢疫狀態等信息便一目了然。”青海青晴智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技術總監王曉龍介紹說,“耳標”除了能解決從哪來到哪去的簡單問題之外,還具有更多的智慧和科技功能。
海南州草原廣闊、資源豐富,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發展潛力巨大,然而如何解決好規模化發展和科技創新方面的問題,成為加快畜牧業服務體系建設的關鍵。通過引進扶持像青海青晴智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這樣的科技企業,促進了綠色有機農畜產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助力青海特色產業升級,提高農牧業生產的科技含量與附加值。
一系列的探索和實踐,海南州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60.2%,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70.7億元,耕地保護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工作獲國務院表彰,共和縣被命名為國家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試點縣,藏羊產業園列入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畜”勢待發的海南州實現了高原生態畜牧業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持續奏響了產業振興的“海南牧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