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瑪拉毛(左)為牧區(qū)老年患者診療。本文圖片由尼瑪拉毛提供

尼瑪拉毛(左)入村為牧民講解健康知識。 本文圖片由尼瑪拉毛提供
“曼巴尼拉調到柯曲鎮(zhèn)衛(wèi)生院了”
走進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柯曲鎮(zhèn)衛(wèi)生院,在尼瑪拉毛的家庭醫(yī)生工作室里,為了讓患者接受包蟲病手術治療,尼瑪拉毛正在耐心地做著患者的思想工作。椰謝得知自己需要做手術時,她犯了難。“不用愁,政府有針對包蟲病的好政策,手術產生的費用可以報銷,術后服用的藥物也是免費提供。”尼瑪拉毛告訴椰謝。椰謝這才放心地點了點頭,尼瑪拉毛立即開通轉診“綠色通道”,將她送往青海省人民醫(yī)院治療。
椰謝是幸運的,這次包蟲病的治療,尼瑪拉毛還合理規(guī)劃患者及其家屬“食、住、行”等問題,免除了患者一家的后顧之憂。“我現(xiàn)在是椰謝的家庭醫(yī)生,平時會定期去詢問她的健康情況、督導她服藥。”尼瑪拉毛說著拿出了一個本子,里面詳細記錄著每位患者的信息。
柯曲鎮(zhèn)衛(wèi)生院覆蓋2個社區(qū)、9個行政村,除了社區(qū)居民居住較為集中,其他牧民都是分散居住。最遠的牧委會離衛(wèi)生院有50多公里,巡診時常常走半天,才能看到一兩戶人家。有一次尼瑪拉毛帶病下鄉(xiāng),坐在車上覺得全身好像被碾過一般的疼,稍微動一動,就可以聽見頸椎和腰椎咔咔作響。山路難行,等一路顛簸一路疼痛地到了目的地,她立刻就投入到工作中。提到這件事,同事阿切沙吉說:“感覺干起工作來,她就像打了雞血似的。”
夜幕降臨,尼瑪拉毛拖著沉重的身體回到家中,對于她來說,早上7時出門,一天只吃一頓飯,晚上7時以后回家已經是家常便飯。常年下鄉(xiāng)風吹日曬,她臉上的“高原紅”更加明顯了。雖然她常常自我調侃:“我就是土生土長的‘紅景天’。”可女人哪有不愛美的,不是不在乎,只是愛美與身上的責任相比就顯得無足輕重了。
尼瑪拉毛是在2010年調到衛(wèi)生院的,彼時的她已在縣人民醫(yī)院工作多年,小有名氣。她坦言,剛接到調令時她有抵觸情緒,有點被“發(fā)配”的感覺。衛(wèi)生院唯一一間10平方米的辦公室,擠著4張辦公桌、幾把椅子,全部醫(yī)技人員都擠在這里辦公。診療區(qū)除了聽診器、體溫計,再也找不到更多的診療用具。藥房里除了些感冒藥、止疼藥,再無其他,最好的設備是一臺覆滿灰塵的B超機,還找不到電源線。長期不接觸業(yè)務,這里的醫(yī)護人員原本不高的業(yè)務水平也都慢慢荒廢。一年到頭,除了能提供些接種疫苗之類的公共衛(wèi)生服務外,衛(wèi)生院幾乎沒有其他事可做。
在朝九晚五地過了一段隨波逐流的日子后,尼瑪拉毛覺得人都快要“生銹”了。她下定決心,以從零開始的心態(tài)投入衛(wèi)生院建設發(fā)展。她一邊鼓勵大家學技術提水平,一邊想盡辦法為醫(yī)療技術人員創(chuàng)造條件充電。同時尼瑪拉毛多方協(xié)調、籌措資金,大力提升衛(wèi)生院硬件水平。她利用在醫(yī)院工作時建立的良好口碑,通過同事及柯曲鎮(zhèn)聯(lián)點干部告知牧民:“柯曲鎮(zhèn)衛(wèi)生院開始正常接診了。”“曼巴尼拉調到柯曲鎮(zhèn)了。”“衛(wèi)生院看病不用掛號,不用排隊,方便得很。”慢慢地,周邊村鎮(zhèn)的家長帶著患兒來了;慢慢地,年輕人帶著老人來了;慢慢地,有孕婦開始住院待產了……
“寶寶,坐在那里的是天使”
有人夸張地說,甘德只有兩個季節(jié),一個是冬季,另一個是“大約在冬季”。然而,就是在這個平均海拔4200米的縣城,從草原到深山,從移民點到牧民家里,越是條件艱苦的地方,越少不了尼瑪拉毛的身影。從騎馬出診,到騎摩托車出診,再到開車出診;從一只急診箱就是全部診療工具,到開救護車攜帶診療設備出診。冬天道路積雪濕滑,夏天下雨泥濘難行。她邂逅過狼群,也曾和狐貍四目相對……作為一名兒科醫(yī)生,能夠守護生命的起點,看著無數(shù)襁褓中的寶寶成長為精神的小伙、漂亮的姑娘,自己的稱呼也從“阿切(姐姐)尼拉”到“阿乃(阿姨)尼拉”,再到“阿依(奶奶)尼拉”,煙火氣滿滿,幸福感滿滿,成就感滿滿。
從醫(yī)27年,家人、領導、同事、朋友、身邊的每個人都時時如暖陽般溫暖著尼瑪拉毛。初入職場,醫(yī)院這個特殊的場所上演著的生命活劇,讓她一次次感到自己是那樣的渺小,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希望自己業(yè)務再精湛些,更希望患者能少受些病痛的折磨,能早日康復。
工作辛苦,責任重大,還經常被誤解和埋怨,缺少固定的休息時間,待在衛(wèi)生院的時間比家里要多很多。許多年過去了,孩子隨著歲月的腳步慢慢成長,母親也漸漸地變老,愛人青絲變白發(fā)。侍奉老人、照顧孩子、陪伴愛人這些日常的生命體驗,很多時候因為忙碌因為在衛(wèi)生院值守,她都錯過了。“就算愧對家人,也不能愧對病人。”這是尼瑪拉毛的信念。
周而復始的瑣碎日常,每天都在上演著讓人感動的瞬間。某天的日常門診中,一位母親對懷中的孩子說:“寶寶,那里坐著的是天使哦。我的寶貝現(xiàn)在很難受,媽媽也著急,但是媽媽現(xiàn)在沒有辦法幫你。一會兒到了天使那邊,她看看你,你就會好起來的,再堅持堅持……”被譽為“天使”,不辱使命,在能力范圍之內盡其所能,何其有幸?又一天,一位面色蠟黃腹痛難忍的孕婦被丈夫抱著沖進了衛(wèi)生院,那位丈夫用顫抖著的聲音一再央求:“曼巴,曼巴!快救救她!她干活時摔了一跤,求求你快救救她!”醫(yī)護人員集體上陣,量血壓、測脈搏,查孕產婦檔案,輸液保胎……一番緊急操作后,孕婦的腹痛感減輕,胎動恢復正常,大人孩子均脫離危險,孕婦的丈夫癱坐在地喜極而泣。事后,尼瑪拉毛回想說:“當時確實危險。離縣醫(yī)院那么近,我們完全可以把孕婦送到縣醫(yī)院去,這樣我們的接診風險就會小很多。但爭取時間就是爭取生命,在生命面前,一切都得讓道。”
“腿不疼了,我要跳舞給你們看”
甘德縣地處青藏高原腹地,因條件制約,一些牧民居住環(huán)境相對較差,婦科常見病多發(fā),嚴重損害了當?shù)貗D女的身心健康。
尼瑪拉毛積極與鎮(zhèn)婦聯(lián)溝通協(xié)調,深入各村開展“兩癌”宣傳活動,有效地提高了牧區(qū)婦女的衛(wèi)生意識和生病及時就醫(yī)的積極性,維護了婦女的身心健康。這幾年,借助國家公共衛(wèi)生服務平臺,尼瑪拉毛找準切入點,成為婦女姐妹們的家庭醫(yī)生,治療、做心理疏導。在她的醫(yī)患談話室里,經常傳來婦女們爽朗的笑聲,她成了病人們說悄悄話的傾訴對象。包蟲病是人畜共患寄生蟲病,病程長、病情重,因死亡率高被稱為“蟲癌”,已成為影響牧區(qū)群眾奔向幸福生活的絆腳石。尼瑪拉毛利用自己懂藏漢“雙語”的優(yōu)勢,深入周邊牧區(qū)、學校講解包蟲病防治知識、患者康復護理常識。“政府在包蟲病治療上十分重視,并給予了補助,可是要讓牧民們少得病,光看病、送藥還不夠,還要讓他們了解包蟲病的根源,改變不良習慣,積極預防,及時就醫(yī),這是我們的責任所在。”尼瑪拉毛說。
為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尼瑪拉毛堅持做到主渠道進藥,保證了患者用藥安全。她總是設身處地為患者考慮,每次診治患者,都會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設計最佳治療方案:能通過口服藥治愈的,絕不讓患者輸液;能在門診治愈的,絕不要求患者住院治療。就這樣,她盡可能減輕患者的痛苦,最大限度減少患者的負擔。
“哪里需要去哪兒,病人的事就是最大的事。”這是尼瑪拉毛經常重復的一句話。養(yǎng)老院的孤寡老人是她每次出診時重點巡查的人群,而老人們更把她看作是自己的女兒,生病了就托人帶話給她,她也總會及時去看望老人們。在她的從醫(yī)經歷中,遇到家庭困難的患者,差的藥費她總是悄悄地墊上。好多居住在牧區(qū)的老人,由于年齡高、腿腳不方便、長期臥病在床、交通不方便等原因,不能來縣城看病,她了解到這些患者的信息后,帶著他們需要的藥品和生活用品,親自上門服務,為他們解除病痛的折磨,給他們的生活增添了很多溫暖。一位78歲的老奶奶多年受老寒腿困擾,在接受治療后癥狀減輕,她激動地說:“我年輕的時候長得漂亮著呢,可就是不好意思在大家面前跳舞。后來不害羞了,腿疼得又跳不了舞。現(xiàn)在,我的腿不疼了,我要跳舞給你們看看。”歡樂的鍋莊音樂響起來了,尼瑪拉毛和老奶奶隨著音樂起舞,她們的眼里,都溢滿了淚花,是激動,也是彼此給予的溫暖……
“能給他人帶來溫暖,我感到很快樂”
在柯曲鎮(zhèn),提起尼瑪拉毛,很多人都會豎起大姆指,由衷地表達自己的贊賞。而在尼瑪拉毛看來,之所以如此熱愛工作,是因為患者的信任和愛鞭策鼓勵著自己。小朋友用稚嫩的聲音說:“曼巴,愛你噢,謝謝你。”老人們慈祥地說:“孩子,好好休息,按時吃飯。”年輕婦女用最高的禮節(jié)(脫帽問候)向她致意……他們用不同的方式深情地向尼瑪拉毛表達著愛。“人間值得,自己的存在能夠為他人帶來溫暖,我樂在其中。”尼瑪拉毛說。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臨床醫(yī)師,尼瑪拉毛27年如一日奮斗在牧區(qū)的臨床第一線,她用“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來嚴格要求自己,在平凡的崗位上,以自己的愛心、耐心、細心和責任心來默默地奉獻著,忘我地工作著,成為群眾心中的好黨員、好干部、好曼巴。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尼瑪拉毛獲得了“全省衛(wèi)生先進個人”“全省三八紅旗手標兵”“全省道德模范提名獎”等榮譽稱號。2022年5月,她當選為青海省第十四次黨代會代表;2023年2月,她被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