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南州:以光伏治沙筑牢生態屏障
秋末初冬,行走在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的塔拉灘光伏園區,只見一片片向陽而生的光伏板,整齊劃一地排列在一眼望不到邊的沙崗上,很難想象這里曾是一片聞名遐邇的黃沙地,如今,卻成了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板間牧羊的光伏治沙典型樣板。
根據青海省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數據顯示,海南州沙化土地面積3617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沙化土地總面積(123554平方公里)的3%,占全州國土面積的8.3%,是青海省沙化面積較多、治理難度較大、生態保護任務最艱巨的區域。
近年來,海南州積極探索“光伏+治沙+產業”發展新模式,充分利用塔拉灘占地345平方公里并網裝機1038萬千瓦的光伏園區,積極開展人工造林、沙化土地治理及板下草原修復,累計治理園區及周邊沙化土地2.78萬公頃,建成園區防風林帶134公里416.67公頃。
通過工程固沙、生物治沙、光伏治沙等多種治理措施,共和盆地、環青海湖地區沙化土地面積增加的速率明顯減緩,土地沙化面積擴大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全州沙化土地減少1.49萬公頃,實現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和沙化程度持續“雙減少”,森林覆蓋率、草原植被覆蓋度“雙提高”的目標。
同時,依托光伏園區植被恢復的牧草地,形成“牧光互促”的光伏生態畜牧業發展模式,有效帶動了周邊養殖產業發展。根據草地監測數據,按照規劃園區內草場70%可利用率測算,年產草量可達11.8萬噸,能滿足養殖近8萬羊單位飼草需求,按每年出欄55%計算,可增收6000萬元。目前40個電站養殖“光伏羊”15000余只,此模式在降低飼養成本、帶動群眾獲得穩定收益的同時,降低了光伏企業秋冬季割草成本和防火隱患。
截至目前,通過“光伏+生態+產業”發展新業態,海南州實現了光伏與生態環保、農牧生產、鄉村振興、文化旅游等高度融合,走出了一條發展經濟、保護生態、改善民生、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為青藏高原乃至全國同類地區生態高效治理與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海南經驗”和“海南樣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青海省海南州:以光伏治沙推動綠色發展
行走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塔拉灘光伏園區,一排排光伏板錯落有致、望不到邊,光伏板下方牧草叢生、羊群穿梭。很難想象這里曾是寸草不生的黃沙地,而如今卻成了光伏治沙的典型樣板。[詳細] -
青海省海南州創新推進光伏治沙 “牧光互補”生態富民
“我放牧5年了,現在每年出欄200多只羊,去年掙了24萬元。”近日,在華能青海發電有限公司新能源分公司,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鐵蓋鄉下合樂寺村牧民李其元告訴記者。[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