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黃河篇丨黃河畔的“吉祥娃娃”

在唐克鎮白河社區,合作社社員拿著自己制作的“吉祥娃娃”合影(8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唐克鎮白河社區的手工合作社內,擺放著眾多精致漂亮的手工娃娃,它們服飾各異,大小不同,頗具民族風情。它們的藏族名字叫“亞一則則”,意為“吉祥娃娃”。
2016年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若爾蓋縣唐克鎮白河社區成立手工合作社,社員們將家鄉唐克鎮的傳統文化結合現代創新設計,與模具公司合作,設計制作了“吉祥娃娃”。大到衣料辮子,小到頭飾串珠,都是經過嚴格挑選后,由社員們一針一線縫制而成的。
目前,合作社提供婦女居家靈活就業崗位68個,社員們可以領取材料,居家制作,按件計酬,不僅大大增加了群眾的收入,更打造出富含多民族文化特色的集體經濟產業。
隨著合作社的不斷發展壯大,“吉祥娃娃”不斷迭代升級、推陳出新,如今已遠銷海內外,在傳播民族文化的同時為鄉村振興注入蓬勃動力。

在唐克鎮白河社區,合作社社員在制作“吉祥娃娃”(8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這是8月24日在唐克鎮白河社區拍攝的“吉祥娃娃”半成品。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在唐克鎮白河社區,游客慕名來到合作社內參觀(8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在唐克鎮白河社區,合作社社員在制作“吉祥娃娃”配飾(8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在唐克鎮白河社區,合作社社員在縫制“吉祥娃娃”衣料(8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在唐克鎮白河社區,合作社社員在制作“吉祥娃娃”(8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在唐克鎮白河社區,合作社社員在制作“吉祥娃娃”(8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在唐克鎮白河社區,合作社社員在制作“吉祥娃娃”配飾(8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在唐克鎮白河社區,合作社社員在制作“吉祥娃娃”(8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乙杰 攝

在唐克鎮白河社區,合作社社員在制作“吉祥娃娃”(8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乙杰 攝

在唐克鎮白河社區,合作社社員在制作“吉祥娃娃”(8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乙杰 攝

這是8月24日在若爾蓋縣黃河九曲第一灣拍攝的“吉祥娃娃”。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這是8月24日在唐克鎮白河社區拍攝的“吉祥娃娃”。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這是8月24日在唐克鎮白河社區拍攝的“吉祥娃娃”。新華社記者 王乙杰 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黃河篇|描繪黃河生態新畫卷——黃河沿岸水保護見聞
在“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理念引領下,新一代黃河“治水人”通過不懈努力修復生態、提升水質、合理用水。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正在黃河沿岸徐徐展開。 [詳細] -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黃河篇|“椰絲毯”讓草原生態修復重披綠裝
初秋的四川若爾蓋大草原青中透黃,若爾蓋縣達扎寺鎮多瑪村廢棄礦山治理點大片裸露的基巖卻寸草不生,只有部分“椰絲毯”覆蓋下的地表,萌發出小草的嫩葉,成為攻克生態修復難點、治愈草原“傷疤”的希望。[詳細] -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黃河篇|幸福河畔煥新顏——甘肅筑牢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屏障
從青藏高原到黃土高原,黃河在甘肅兩進兩出、蜿蜒千里。作為黃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補給區,保護上游生態、為下游送去一河凈水,是甘肅對母親河的責任所在。[詳細]

中國西藏網微博
中國西藏網微信









